“走,上社区书院去。”平时一有时间,晏城街道永嘉社区居民贾其华就会叫上好友一起去社区书院,“这里能跳舞、打乒乓球,也能参加健康讲座、学剪纸……在这里,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社区书院作为凝聚群众思想共识、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助力社区建设与治理的重要抓手,是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政策引导、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新阵地。
2024年以来,齐河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在城市社区通过持续完善文化阵地、创新文化活动、培优文艺队伍、办理民生实事、选树先进典型等措施,以社区书院为载体、以书院课堂为中心、以特色活动为纽带、以为民服务为落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把社区书院打造成群众共享的“文化粮仓”。
在“育”上出实招——
小处着手激发群众“大能量”
“一开始,我只是对健美操有些好奇,但没想到一学就喜欢上了。”家住晏城街道悦海社区的小学生张艺涵,是社区书院悦姿健美操社团的忠实粉丝,要说业余时间让她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写完作业后和朋友张敬艺去社区书院学习健美操。
悦姿健美操社团的教练王欣然,是悦海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利用上大学时学的健美操知识,在2024年5月份的时候创办了悦姿健美操社团。起初,只有四个孩子报名,但她并没有气馁,自己制作了宣传画板,鼓励孩子们和同学一起参加。慢慢地,社团的人数逐渐增多,现在发展到了十二个学员。
悦海社区,这个于2023年12月新成立的社区,辖区内有2800余户、6000余名居民。面对新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不了解的情况,悦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王艺菲带领团队,采取了一种以小抓大的策略,从孩子入手,通过在社区书院成立儿童社团的形式,逐步吸引家长和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据王艺菲介绍,社区成立之初,为了拉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他们特别设计了社区吉祥物“悦悦”,以玩偶的形象出现在居民面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随后,社区工作者领办了6个儿童社团,包括小书虫等,涵盖了阅读、艺术、运动等多个领域,如今吸引了100多名儿童参与。
除了儿童社团,悦海社区还针对小区年轻人居多的特点,举办了多场健身活动,如悦姿健美操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社区书院是否办得成功,检验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群众的参与程度高不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光星表示,这事可不是单靠把基础设施建得漂漂亮亮就能一劳永逸,还得让这块文化阵地“活”起来、参与群众“乐”起来,它需要干部和居民共同努力。基层干部不断引领和推动,通过制定合理的文化发展规划,确保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带动起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社区书院的建设。
齐河在建设社区书院过程中,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特色文化服务菜单,精准化策划组织活动、订单化培植文化队伍、特色化开展文艺培训,广泛培育社区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等,充实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等“三团三社”力量。目前,已为全县20个社区培育“三团三社”文艺骨干1600余名。同时按照“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的节奏,持续推进社区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融”上求实效——
实干发力建成文化“磁力场”
如何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前不久,在晏城街道永吉社区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驿站”,组织开展了“社区书院·非遗正青春”青年沙龙活动,邀请县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志愿者等,向社区青年讲述非遗故事、分享非遗技艺。“社区书院为我们青年打造了一个交流学习、分享经验、展示才华的平台,组织的这场非遗沙龙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有经验的分享、思维的碰撞、思想的砥砺,更有青年智慧的激荡。”参加沙龙活动的社区青年牛孝鹏说。
永吉社区地处万达商圈,辖区内有金融科技中心和多所中小学,青年群体及创业者分别占总数的70%以上,社区居住人群以青年为主,具有年轻活力、复合多元等特征。社区以“办好居民家门口的社区书院”为重点,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驿站”,对功能室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了暖心蜂巢、VR体验空间、青年夜校、新媒体创业服务中心、青年会客厅等功能室,与文明单位结对共建,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与活动。同时,统筹辖区大清河文明实践会客厅、黑陶馆、国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晏婴祠、民俗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点位,科学设计研学、游学路线,打造形成了集理论宣讲、科普教育、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准化、开放式社区书院。
“在‘融’上求实效,我们通过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在建设资源、服务内容、管理使用、群众组织等方面进行规范,把基层宣教、文化与党建、科普、健身等资源整合起来,把县委组织部、共青团、妇联、工会、红十字会等多个部门服务基层的项目统筹起来,一同纳入社区书院,形成书院‘搭台’、多部门联合‘唱戏’的新格局,既聚拢了人气、解决了社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又发挥了综合效益。”刘光星表示。
在这个思路指引下,2024年,齐河县聚焦“全域”和“全民”,以“社区书院”为载体,通过“文化+”“+文化”,构建文化空间共享、物理空间共建、虚拟空间共融的“家院社政”融通新业态,打造全生命周期“全域文化”教育学习型社区和便民文化教育综合体,努力推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实现老百姓精神上、文化上的“共同富”。
在“延”上下功夫——
以文化人做大服务“朋友圈”
每天上午9点前,晏北街道迎宾社区济北郡小区居民李希萍都会准时来到小区内的“衣心为民”织造坊,她轻车熟路地走到自己的缝纫机前,扯下盖在缝纫机上的防尘布,伴随着机器轻微的嗡嗡声,一天的工作就此拉开序幕。在此之前,她已送完孙子去幼儿园,安排好家中的一切。
年过半百的李希萍,生活原本围绕着家庭和孙辈的日常打转。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迎宾社区积极创办社区书院,济北郡小区为鼓励群众参与领办了“衣心为民”织造坊。得知时间自定,能学点技术,还能赚点零花钱,这深深吸引住了李希萍。于是,从那天起,上午9点到下午4点30分,这里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她不仅在这里学习到了更多裁缝技艺、赚到了钱,还能义务为居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社区书院要带动共赢,就要在效能辐射上发力。”刘光星说,这就需要做好“延”字文章,以文化人,不断做大做强社区书院为民的“服务圈”。
为此,齐河积极建立社区书院的“文化资源池”,打造县、街道(社区)、社会团体、教育培训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1+2+N”文化服务模式,向内挖掘政府部门文化资源,向外链接社会文化资源。同时,推行“听邻里说事、邀邻里议事、帮邻里办事、请邻里评事、向邻里晒事”工作法,定期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评议,精准匹配居民需求,真正把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
2024年12月20日上午,晏城街道永嘉、绿城社区正式签订齐河“福惠万家爱心屋”为“红色合伙人”,携手齐河县残联,为居民们撑起一把把爱心之伞。“弱势群众找工作难,因此在建立社区书院过程中,我们发展了‘福惠万家爱心屋’,爱心屋不仅能帮扶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将社区团购、生鲜自提、家电维修、衣物缝补等服务纳入业务范畴,更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让我们社区书院的朋友圈范围又扩大了。”永嘉社区党委书记郝阳阳坦言。
“我们的目标是把社区书院打造成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让群众学到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把社区书院打造成培育共同精神和主流价值的基层堡垒,让大家管理社区事务的各类观点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把社区书院打造成涵养乡风文明的实践基地,让大家在春风化雨中移风易俗;把社区书院打造成丰富文化生活的百姓舞台,让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达人在社区书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让社区书院真正成为群众心中不可或缺的温馨港湾,深切体会到它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刘光星表示。
✦
•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通讯员|王业婷 孙华美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