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是个什么“圈”?
“就是通过打造一个‘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体系,把就业服务阵地延伸到基层‘末梢’、群众身边,更加精准地摸排就业需求、筹集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一站‘职’达。”齐河县晏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胜男介绍。
今年以来,齐河县晏城街道深入推进“社区微业”三年行动,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帮扶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积极开展“进社区、搭平台、送服务、暖人心”活动,通过专业育“圈”、增容扩“圈”、温暖出“圈”三步走的举措,在社区铺起就业“快车道”、搭建岗位“配送站”、打造就业“菜篮子”。
增容扩“圈”
社区办起招聘会
连日来,晏城街道的19个城市社区陆续开展“春风送岗—社区微就业,乐业家门口”微招聘会活动。
“我有一段时间没工作了,有适合的岗位吗?”2月21日,在永盛社区举行的招聘会上,居民张女士向工作人员咨询。令张女士没想到的是,几分钟之内工作人员便帮她完成了登记,为她选到了一家企业的后勤工作,并与企业招工负责人约定了下一步面试的事宜。
今年以来,晏城街道以社区为单位,把周边有招工需要的企业人员请到招聘现场,面对面解答求职者的相关问题,现场进行双向选择,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根据就业人员平均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平均年龄等因素,引进更多对技术性要求较低的岗位,提高匹配成功率。2月份就业援助月期间,累计开展招聘会6场,服务企业商超5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
为了做好社区就业服务圈,街道不断联系、鼓励更多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构建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增容扩“圈”。
张胜男说,为提升人岗匹配度,做好岗位储备,各个社区根据服务对象群体特点,分类收集就业岗位,力促人岗精准匹配。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地毯式”联络对接社会责任感强的用人单位,充分挖掘设立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便民岗”,积累“家门口”岗位资源。
专业育“圈”
活动室“变身”裁缝铺
2月28日,晏城街道永祥社区老年活动室里传出清脆的缝纫机声响。45岁的曲延敏俯身在浅蓝色布料上,针脚均匀地缝制着玩具熊耳朵。
“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家,又能挣点钱,缓解家里的压力,真的挺好。”曲延敏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每天利用接送孩子间隙工作两时段,每时段两小时,按件计酬,每件两三毛,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工作之余还能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姐妹。
永祥社区辖区内老人、小孩居多,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小区,不少群众有就业意向,但因为家庭原因无法远距离就业。针对这一现状,社区党委书记郝萍在充分调研并征求群众意愿后,决定将社区老年活动室的手工房改造成裁缝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咱们得想办法让居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收入,把手工房利用起来开个裁缝铺,说不定是个好出路。”郝萍表示。说干就干,社区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并将这个裁缝铺命名为“巾帼裁缝铺”。目前,裁缝铺已经购置了8台缝纫机,还安排了专业老师为入职居民开展培训,先从一些简单的活教起,后续会根据样本情况再做调整。招聘工作也顺利开展,目标人群主要是有灵活就业需求,年龄在20-50岁在家带孩子的女性。如今,已经有8名居民在裁缝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怎么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晏城街道瞄准专业育“圈”,在各个社区有针对性地发展能培育群众一技之长的就业方向。不少社区积极探索“立足个人单元、关注家庭整体”的就业服务新思路,通过技能培训,将手工编织等灵活就业的模式引入社区。同时在街道和社区的发动下,不少“红色合伙人”和企业开始以“人人都可以干”的工作内容为业务接单原则,探索“生产+就业+培训”的运营模式,聚焦手工操作类产品代加工板块,尽最大努力开发岗位,将一些工作以外包的形式包给社区,由社区组织有需求的居民落实订单,圆了就业人员“上楼吃饭,下楼上班”的梦想。
悦海社区党委书记王艺菲介绍,社区对接了一家编织品生产企业,为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2月份以来,社区就业群有170多人有就业意向,社区选取20名居民试行编织工作,按计件付费,一个小手环加工费一分多到两分钱,熟练居民一天能挣七八十元,不熟练的也能挣三四十元,企业按重量回收成品。此项目不仅是社区就业举措,也有助于社区公益基金开源。
温暖出“圈”
就业服务常态化
在晏城街道各社区,就业服务已非节庆式活动。街道人社所所长李秀明介绍,19个社区均设立就业服务专区,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六大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微信群、公众号实时推送岗位信息,网格员定期走访收集需求,形成“需求收集—岗位开发—精准匹配”的闭环服务机制。
在筹备阶段,永祥社区网格员们手持“就业需求清单”,对辖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地毯式摸排。社区副书记刘娇娇介绍,他们结合居民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反向匹配企业用工需求,最终筛选出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的20家优质企业,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
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解决了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在本地招工稳定性好,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山东串姐食品有限公司人事经理王百灵表示,这种把企业“请进来”的招聘模式,让居民直观了解用工需求,企业也能面对面考察应聘者,实现双向精准对接。
通过实现区域就业人员和就业机会的精准对接,晏城街道成功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温暖真正出“圈”,让就业服务成为常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孟志远 通讯员|刘键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