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找小郝书记,准能解决!”这是齐河县晏城街道永祥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无论生活琐事,还是社区难题,永祥社区党委书记郝萍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成为居民的“主心骨”。77岁的居民徐希广提起郝萍,满是感激:“她常来家里探望我们老两口,帮忙打扫、做饭,路上见我们提重物,二话不说就接过去。有她在,心里踏实。”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源于郝萍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永祥社区是由8个小区合并而成的复合型社区,常住人口4500多户。2020年12月,26岁的郝萍怀揣对基层工作的热忱走进社区,四年多跑遍社区每一栋楼,成为晏城街道最年轻的“90后”社区书记。独居老人叶国英腿脚不便,她定期带着网格员上门照料;居民张强家储藏室漏水,她立即协调物业和维修人员处理;暴雨天地下室积水,她挽起裤腿带头排水……久而久之,她总结出“勤跑腿、多沟通、心贴心”的工作方法。她性格活泼,总是耐心倾听居民“烦心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郝书记”。在日常走访中,郝萍敏锐察觉到社区存在的问题:老年群体与年轻居民因代际差异缺乏交流,邻里关系疏离,“陌生人社区”的隔阂亟待打破。
如何打破隔阂,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熟人社区”,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要拆掉这堵墙,得先搭起连心桥。”郝萍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需求: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年轻人渴望社交平台,全职宝妈期待技能提升。针对这些诉求,在她的推动下,永祥社区创新推出“青年夜校”“巾帼裁缝铺”“非遗体验馆”等品牌项目,并组建“社区能人”“红色合伙人”志愿者队伍,探索出一条居民从“陌邻”变“睦邻”的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夜幕降临,永祥社区委员会二楼活动室里灯火通明。在动感十足的健身操音乐中,60余名青年跟着教练挥洒汗水;隔壁教室里,家庭教育课堂正火热开展;走廊尽头,烘焙教室里飘出刚出炉的曲奇香气。“以前在家带娃,生活单调又枯燥,现在每周都盼着来‘青年夜校’,既能学到实用技能,还能交到新朋友。”居民徐明喆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自“青年夜校”启动以来,已开展30余场涵盖健身、书法、生活技能等多元主题活动,吸引超1000人次参与,成为年轻人的“充电驿站”。
永祥社区老人、小孩居多,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小区,不少群众有就业意向,但因为家庭原因无法远距离就业。针对这一现状,郝萍在充分调研并征求群众意愿后,决定将社区老年活动室的手工房改造成裁缝铺。说干就干,社区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并将这个裁缝铺命名为“巾帼裁缝铺”。目前,裁缝铺已经购置了8台缝纫机,还邀请专业缝纫师傅开展针法教学、设备操作等系统性培训,现已带动3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除了打造“巾帼裁缝铺”,在郝萍带领下,永祥社区还积极探索“非遗+就业创业”全新模式,通过打造“非遗体验馆”,不仅实现非遗传承,还进一步拓宽居民的就业创业。5月初,永祥社区举办了第六期非遗体验活动,掐丝珐琅、扎染技艺、传统手工绳编技、漆扇制作等摊位前排起长龙。在老师的指导下,60余名居民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一步步完成手中的作品。家住时代家园小区的宝妈高雅雅正专注地编织着五彩绳结:“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文化传承就在一针一线里。我每天能编6个手绳,一个能卖20元,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兼顾家庭。”每周的非遗体验不仅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就业微平台”,更通过老年人传授传统技艺、年轻人主动学习的互动模式,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拉近了代际距离,成为社区的“文化纽带”。
从协调家长里短的“小巷总管”到统筹社区治理的“领头人”,郝萍始终坚信:“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关键是让每个居民都成为主角。” 如今,随着“社区能人”主动参与邻里调解,“红色合伙人”认领公益项目,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共建者”,让这个曾经的“陌生人社区”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大家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李晓楠 孟志远 通讯员|刘健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