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爱珍
6月19日,公安部网安局布了两个“冒充‘扁担女孩’刘燕开账号牟利”的案例:黄某金下载刘燕照片,利用AI工具炮制20余部虚假视频,吸粉7.8万,甚至组建会员群意图牟利;吴某林则注册多个账号,发布谣言视频虚构事实。这两人的行为已不是简单的“蹭热度”,而是利用公众的善意与关注,博取眼球、吸粉引流、牟取非法利益的非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必须严惩不贷。
类似“扁担女孩”被冒充的事件并非个例。6月11日举行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辟谣分论坛上,发布《利用AI生成类谣言辟谣典型案例》,详细列举了西藏日喀则地震谣言、“80后死亡率”谣言、浙江绍兴上虞区工业园区火灾谣言、广州电动自行车限行谣言、重庆轨道交通坍塌事故谣言等网络谣言案例。形形色色的谣言背后,造谣者动机明确:或为博取眼球、吸粉引流,最终指向广告、带货、打赏乃至会员费等非法收益;或为发泄私愤,不惜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他人商誉、制造公众恐慌。其核心逻辑,就是视流量为金钱,走的是“造假即捷径”的歪路。
值得高度警惕的是,AI技术正沦为造谣的工具。黄某金用它批量生成“刘燕”虚假视频,安徽谢某某用它伪造专业“股权分布图”。这类技术加持下的谣言,仿真度更高、迷惑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不仅放大了谣言的危害,也给网络空间的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面对这股浊流,执法利剑已然出鞘。冒充刘燕的黄某金被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捏造九龙坡纵火案的张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近期,从公安部网安局到郑州、安徽、四川等地警方,密集通报并查处了一系列网络谣言典型案例,行动迅速、打击精准、处罚严厉,是对造谣者最直接的震慑,也清晰传递了相关部门根治网络谣言乱象、捍卫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定决心。
铲除谣言毒草,需要持续的高压执法,也需要平台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更离不开亿万网民的共同参与。执法部门的“狠治”是治标之策,而构建“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网络公民自觉,才是治本之道。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造谣”是底线,切莫为一时流量或泄一时私愤,触碰法律红线,沦为网络空间的“污染源”。“不信谣”是理性,面对耸动信息,特别是涉及灾害、事故、政策等话题时,多一份求证意识,少一点盲从冲动,警惕那些过度煽情、来源模糊、细节可疑的信息。“不传谣”是责任,在按下转发键前,三思而行,切莫成为伤害无辜者、扰乱社会秩序的“帮凶”。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