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科学种田有“质”更有“智”

2025-06-24 19:46   德州日报  

最近经历了一场夏雨,焦庙镇的万亩方农田里,新播的玉米钻出了新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其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陈玥君俯身观察玉米幼苗的长势,他正开展在粮食种植密度方面的实验。自2024年4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后,陈玥君已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日。

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政府和山东省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五方共建。作为全国首个以“超高产”研究为目的的科技小院,目前已有2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位教授、专家入驻。齐河和企业为其安排了225亩的试验示范基地。


陈玥君(左)和谯英军(右)统计麦穗上的小穗数

陈玥君所从事的高密度种植实验并非简单地多种几颗作物。就拿现在他开展的玉米实验来说,一般而言,早熟品种的种植密度高于晚熟品种,高产田选择密度的上限,中低产田则选择下限。例如,晚熟高秆品种每亩种3000到3500株,中熟品种3500到4000株,早熟矮秆品种可达到4000到5000株。而在陈玥君的实验里,他大胆地推广起了6000株/亩甚至7000、8000株/亩的高密度种植。

这一实验让当地农民既惊叹又期待。不少农民表示,他们种地多年,心里也常琢磨着能否提升种植密度、增加水肥来提高产量,但因担心风险太大而只是想想。陈玥君的实验,让他们看到了新希望。为了摸索出更多改良种植的方法,陈玥君还在曹虎村承包了十亩地,与当地农户“比赛”种庄稼,对比自己的种植方法与农户传统种植方法的差异。

对于粮食产量能否大面积增产的问题,科技小院学生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胡一民信心满满。胡一民认为,气候、土壤、种子、农技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气候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种植品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先进农业技术是增产的关键。例如在华北平原,采用播前深耕等技术可使小麦产量增加10%以上。

在齐河科技小院,科研人员与农民相互学习,各有收获。陈玥君说,当提及模型、方程等专业术语时,农民们往往难以理解,但在小麦长势、病害识别等方面,农民们丰富的经验让他们瞬间成为自己的“老师”,他们能一眼看出田地的问题,甚至预测病害趋势,这些都是实验室里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焦庙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谯英军在与教授、研究生们接触后,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他说,以前种地只关注焦庙镇和齐河本地的产量,如今发觉本地合作社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外国的大农场模式难以直接复制,还需要探索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方向。”他介绍。

焦庙镇全镇共有9.47万亩耕地,农户们更习惯“互帮互助”的传统协作方式。今年62岁、有着四十多年种地经验的赵士庆,在曹虎村种着二百多亩地。前阵子他与科技小院的教授们交流时,教授们建议他考虑今年可能有干旱的情况,不要总种单一品种,他欣然接纳了建议。

此外,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在与齐河当地的接触中,了解到齐河正在努力推广智慧农业。受此启发,小院教授们找到第三方开发农业AI,希望日后能推广给广大农民,让农民遇到问题可通过AI获得解答。目前,这一工作正在推进中,当地农民对此充满期待。

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智慧中枢”。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它不仅带来良种良法,构建起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还推动农机技术革新,助力焦庙镇乃至整个齐河县从“经验种田”迈向“科技种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钟伟 通讯员|陈璐 肖家奇
编辑|邢仁宇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