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担当作为 凝聚奋进力量 | 禹城市开展庆“七一”系列主题活动

©原创   2025-07-03 19:23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连日来,禹城市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七一”主题活动,激励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光荣在党50年,一生奋斗践初心。6月25日下午,市直机关工委举行2025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向23名老党员代表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会场上,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响彻礼堂。宣誓结束后,70岁的尹继明眼含热泪,久久无法平静,“回忆自己入党宣誓的场景,到现在已经过去50多年,我从年轻小伙变成了白发老人,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没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禹城市各级党组织通过集中颁发仪式、上门颁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全市共有360名老党员获颁纪念章。一枚枚纪念章,映照出老党员们的滚烫初心,凝聚起奋勇前行的力量。

学习身边榜样,汲取奋进力量。6月27日,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暨“榜样的力量”专题党课举行,6名党员代表分别讲述了不同战线、不同领域的先进党组织、优秀个人的故事。他们或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担当、团结奋进、清正廉洁、誓争一流”的铮铮誓言,或带领群众实现“美丽村庄”与“美丽经济”的双向奔赴,或以睦邻服务岗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生动的党课,深深地感动。禹城市委编办职能运行监管室主任孙沙沙说:“听了这次党课深受震撼,是一次精神洗礼!我将向榜样看齐,主动对标先进,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写书法、诵经典、唱红歌,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一样的初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6月26日上午8点半,铿锵有力的歌声响彻鬲津社区,市中街道“凝心聚力跟党走·砥砺前行创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主题活动在此举行。大家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当日,鬲津社区12支民间文化队伍轮番登台,以精彩演出献礼党的生日。迎宾社区举办“翰墨颂党恩”七一主题书法活动,邀请辖区书法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笔为媒、以墨传情,用书法艺术抒发对党的无限热爱与祝福。新湖社区举办庆文艺汇演,京剧、红歌、舞蹈、旗袍秀等节目轮番上演,传递出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以爱育苗,将红色教育融入童真世界。7月1日,禹城市第三实验幼儿园鑫泉分园开展“童心向党 礼赞七一”主题系列活动,孩子们认真聆听英雄们的革命事迹,和老师一起共读红色故事;他们化身小小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创意十足的红色童“画”献给祖国妈妈,让红色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丰富多彩的庆“七一”活动,展现了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的忠诚与热爱,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6名党员代表讲述“榜样的力量”

辛店镇党委:以好作风聚人心促发展

◆讲述人:辛启航区域党建联合体党委副书记 李倩倩

2024年7月1日,辛启航区域党建联合体党委副书记李倩倩第一次来到辛店镇。这一年,她见证了无数动人场景:班子成员在工地协调项目到深夜,包村干部顶着酷暑守在田间,管区干部凌晨两点仍在会议室伏案疾书。这些身影正是辛店作风的生动注脚。

制度为基,锤炼过硬队伍。辛店镇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首位,把“忠诚担当、团结奋进、清正廉洁、誓争一流”的要求写进辛店镇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以良好作风振奋精神、推动发展。每周举办的“国旗下讲话”“辛店青年说”等活动,为青年干部搭建了成长舞台。在作风建设引领下,大家敢闯敢试,为发展注入活力。

实干为要,奋力开拓进取。为擦亮“沙河辛西瓜”品牌,干部们创新思路,不断丰富礼品西瓜品种,开辟直播带货新赛道;寺前刘村“三零”纯净菜,成功进入胖东来、德百、银座等大型商超,这背后是干部们日夜奔波、不懈努力的成果。

民生为本,厚植为民情怀。辛店镇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困一残”服务需求,幸福食堂内饭菜飘香,爱心理发屋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温馨洗衣坊服务困难群众“零距离”。当看到老人脸上满意的笑容时,他们真正懂得了“为民服务”四个字的分量。

今年1月22日,辛店镇被确定为德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5月27日,德州市发改委将辛店镇列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性资金项目谋划试点镇……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分管领导范子珍多次带着管区书记、包村干部到村里,摸排信息、宣讲政策;“救火队长”詹继武为坚守底线工作,毅然推迟膝盖手术,忍着病痛冲锋在前;梁姗姗即便扭伤脚踝,仍一瘸一拐地奔波于田间地头,保障工作推进;贾坤几乎全年无休,化身“拼命三郎”,以办公室为家,用日夜坚守诠释担当;青年干部们每周一在国旗下畅谈辛店未来,以青春热血为发展建言献策;三夏生产期间,全体机关干部不惧烈日,连续1个月每天中午11点至下午2点,穿梭于村落间宣传秸秆禁烧政策,用汗水守护着麦田的安宁。

实现辛店镇的高质量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要一棒一棒的跑下去。“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唯有以作风为帆、以实干为桨,才能在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为建设富强和美新禹城贡献辛店力量。”李倩倩说。

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党建引领 争当开路先锋

◆讲述人:市交通运输局安全科技股科员 宋昕宁

公路通,百业兴。在禹城交通发展的历程中,市交通运输局始终秉持“个人为集体铺路、局部为全局铺路、当前为长远铺路”理念,把项目建设“施工场”作为磨砺党员干部能力的“练兵场”和“阅兵场”,交通战线上党支部和党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建设中,党员干部深入村庄、沟通交流,详细讲解、摸清底数,快速推进工作,争当项目建设“排头兵”;在具丘山路建设过程中,质保中心党支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们24小时轮班值守,紧盯工程质量和进度,倒排工期,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仅45天竣工通车,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在高铁路项目建设中,一线党员干部挑灯夜战,多轮论证、调整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缩短建设周期,按时顺利通车,凝练出“勇当先行官、甘做铺路石”的禹城交通精神。

“汉槐街和火车站铁路立交桥”的贯通,堪称禹城交通建设的里程碑。面对地质复杂、水位高等重重考验,党员干部们顶烈日、冒严寒,用钢铁意志攻克技术难关。2024年6月,这座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不仅疏解了城市交通堵点,更激活了火车站片区的经济脉搏。

从高速路网织密到干线公路延伸,市交通运输局交出亮眼答卷:济南绕城高速“大西环”“大北环”相继贯通;“禹城北”高速口建成通车,全市高速口达到8个;禹王路、外环路、具丘山路、禹辛路、安莒路等一批三级以上干线公路建成通车,总里程达到2207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23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公路三级以上占比达到78.7%,实现了所有村居2公里内上干线路,所有镇街10分钟上高速的美好愿景,群众出行实现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

荣誉榜单见证奋斗足迹:2024 年,市交通运输局斩获国家级荣誉9项、省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10余项,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并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奖励资金1000万元,成功争创“农村电商与快递协同发展全国示范区”;获评“全省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先进集体”;禹王路获评“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在2024年度德州市交通运输系统表彰中,5项集体荣誉全部斩获。2025年以来,成功争创山东省第三批“信用交通县”,具丘山路荣获“全国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高铁路获评全国首批公路“安全精品工程”。

新征程上,禹城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勇当交通强市建设的开路先锋,积极争创“全国交通强国执法专项试点”“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全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党建示范县”。

山东坤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来路:能人返乡 带出一个全国文明村

◆讲述人:梁家镇桂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王鑫艳

驻村近1年来,梁家镇桂庄村一对父子返乡创业的故事,让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鑫艳很受触动。在这对父子的带领下,桂庄村逐渐成长为“美富强”的全国文明村。

2018年,桂庄村面临产业落后、劳动力外流的困局,当地的“能人回引”政策带来了破局希望。经过数月摸排,村党支部关注到了在外经商的韩来路,但他多次婉拒村里的电话邀约。线上沟通无果,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杰亲自上门面谈,详细介绍家乡发展潜力和返乡政策支持,终于打消他的顾虑。

2019年,韩来路毅然返乡,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设“果玩”田园综合体,但创业之初就遇到了难题:村里闲散地多却不集中,村民又不愿流转、未能建立信任。关键时刻,村党支部站了出来。杨文杰带领党员率先流转自家土地,并逐户向村民讲解利好政策。在党组织的支持下,韩来路成功流转800亩土地:特色果蔬种植、萌宠乐园、游乐场有了“安身之地”。

2021年,韩来路主动参与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谋划的红色文旅项目,牵头购置红船画舫船、参与改造污水坑、修建红旗湾和红旗广场、建设桂园田居民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盘活了乡村资源,更推动桂庄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3年他参与建设的“熹园”民宿及露营基地,一年吸引了10万人次游客,让村子热闹起来。

父亲的奋斗成果,点燃了儿子韩在锐的返乡热情。“父亲让家乡‘强起来’了,我要让家乡‘走出去’!” 2024年,在禹城市“雁归兴禹”政策吸引下,韩在锐回到家乡,组建10人直播团队,短短3个月,就将梁家大蒜、来凤蟠桃等当地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单日最高销量达2万单。为培育本土带货力量,在镇党委的帮助下,他还牵头开设“红领电商”培训课堂,以“老带新”模式手把手教学,孵化出16人的本土主播团队,“清伊饺”“坤阳生态农场”等10个抖店也陆续上线,销量再创新高。

订单量有了,怎么把货发出去让韩在锐很苦恼。就在他一筹莫展时,镇党委推动建成的“室内外一体化”电商综合基地及时投用,集物流、服务于一体的“共富工坊”也迅速建成,实现了“上午下单、下午发货”的高效运转,同时也带动本村8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助力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从父亲盘活本地资源让村庄“强筋健骨”,到儿子用数字经济打开市场让乡土“破圈出彩”,这对父子的接力奋斗,不仅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能人的返乡扎根、资源的有机整合,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辛寨镇红星村党总支书记高春强:村居“靓”起来腰包鼓起来

◆讲述人:高春强

小时候,高春强家里条件不好,时常需要乡亲们的接济,老书记总戳着他脑门说:“春强啊,等出息了可得拉村里一把!”这句话他记了半辈子。

大学毕业后,高春强进入魏桥集团工作,从学徒干到车间主任,月薪过万,成了乡亲们口中“在城里站稳脚跟的人”。但每到农忙时节,他总要回家收麦子,过年也总喜欢挨家挨户串门,村子始终是他最深的牵挂。

2020年春节,高春强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在外人士座谈会。后来,镇上、村里又多次联系高春强,老书记一次次电话嘱托:“春强,乡亲们盼着过好日子,你回来帮帮村里吧”。一通通电话,一次次嘱托,终于让他下定决心——回村发展。2021年村“两委”换届,高春强高票当选党总支书记。

刚回村时,背后总有人嘀咕:“城里挣大钱的回来瞎折腾,能待几天啊?”面对乡亲们的质疑,高春强只是自顾自地开着挖掘机带头清理河道。清完河道,他又围着村里转,看着村里的老土屋、坑洼的大街,他意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当务之急。当时,市里正大力扶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高春强和班子成员决定成立合作社,却遭遇土地流转难题。他带领党员干部带头流转自家土地,再挨家挨户讲解“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模式:每亩地收入超1000元,还能去周边厂子打工。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乡亲们主动加入,同时借助区域党建联合体,整合周边4个村的土地,目前规模达到2000亩。

高春强深知,产业要想发展地更好,必须走特色化、品牌化路子。于是,他一方面引进糯玉米种植,每亩产值增加到3000元;另一方面,借助“万村共富”项目资金,建成900平方米的晾晒场、850平方米的仓储基地和2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注册“漯川禾丰”绿色商标,将糯玉米加工成糯玉米糁、糯玉米面等,每亩增收2000元。

2023年,高春强萌生电商销售的想法,带着村里年轻人四处学习,自己也成了一名“电商主播”。如今,合作社的农产品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网络平台销售,村集体收入已突破60万元,合作社获评省级示范社。

村集体有钱了,高春强首先想到的是扮靓村容村貌:先后拆除村内50余处破旧房屋,硬化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安装路灯、绘制文化墙,在边角地种植油菜花和油葵,让村居“靓”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市中街道糖城社区:方寸睦邻 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讲述人:市中街道党员社区工作者 张倩

在市中街道糖城社区,总有一个个红马甲穿梭楼宇间。这支被居民亲切称为“睦邻服务岗”的队伍,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更是让“陌邻”变“睦邻”的温暖纽带。

楼道堆物引发口角、停车占位点燃怒火、维修拖延激化矛盾……这些看似琐碎的“芝麻事”,却可能成为撕裂社区温情的导火索。如何让“各扫门前雪”的“陌邻”变成“共筑一家亲”的“睦邻”?糖城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以“睦邻服务岗”为突破口,选派优秀精干力量,在小区一线组建睦邻服务队,搭建起物业与居民间的沟通桥梁,形成起“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多方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面对居民纠纷,“睦邻服务岗”用温情消融邻里坚冰。盛雅苑小区7号楼的张李两家,曾因空调噪音和楼道堆物“冷战”近两年。针对这个问题,睦邻服务队启动“破冰行动”:协调物业用分贝检测仪检测噪音,又请师傅现场调试空调,同时劝导李家调整花盆摆放。然后通过端午包粽子活动,刻意将两家安排为一组。当张阿姨递过粽叶,李阿姨一句下意识的“谢谢”,让矛盾有了化解的可能。服务队顺势建立了沟通群,1个月后,这对曾经的“冤家”已结伴逛起菜市场。

直击民生痛点,“睦邻服务岗”精准服务解民忧。社区28号楼居民长期受夜间蛙鸣困扰,睦邻服务队联合物业实地勘察,创新采用“清淤+超声波+香包+黑鱼”组合拳,赢得居民刷屏点赞。面对犬吠调解僵局,服务队工作人员联动派出所,情理法交融化解矛盾。此前,中央公馆小区六旬老人突遇电梯故障,被困长达20分钟,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儿媳情急之下冲向物业讨要说法。服务队工作人员迅速联合物业处置,一边安抚家属,一边送医救治、排查故障。经协调,物业承担医疗费用并补偿误车损失。次日,服务队上门探望,同步完成小区电梯全面“体检”。48小时化解危机,更推动物业完善应急机制,“睦邻服务岗”成了居民信赖的“定心丸”。

聚焦民生需求,“睦邻服务岗”以暖心服务回应群众期盼。一次走访中,居民张女士一句“送完孩子没处歇脚,要是凉亭能打牌就好了”的无心之语,被服务岗工作人员记在心头。工作人员联动物业,将装修剩余板材改造成6张棋牌桌,安置在凉亭下。如今,棋盘落子声、居民谈笑声交织成日常乐章。这些“微改造”“巧利用”,让服务既有精度更显温度。

在市中街道,无论是睦邻服务岗的创新实践,还是物业攻坚、老旧小区改造、非直供电改造等硬仗,党委始终是攻坚克难的“主心骨”,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贯穿始终,引领各项工作迎难而上、全力冲锋。

益家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王宁:微光成炬温暖留守群体

◆讲述人:王宁

2017年,王宁开始接触社工行业,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公益事业的必要性。2019年4月,在禹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王宁成立了禹城市首家民办非营利性社工组织——益家社工,开始为有需求的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全面性、个性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益家社工是一支专业且充满爱心的队伍,由7名专业社工、200余名志愿者构成,其中21名党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禹城市大力实施的“365暖留”工程中,益家社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链接各方资源,全力解决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难题。

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难”问题,是困扰许多家庭的痛点。在王宁的提议下,益家社工引入“暖心助浴”志愿服务项目,购置专业设备,目前已为全市70余位老人提供服务。

“暖心助浴”志愿服务只是“365暖留”工程的一个缩影。在伦镇的红色驿站“温馨茶室”,在辛店镇的“幸福食堂”,老人们不仅喝上热茶、吃上可口饭菜,还能参与“夕阳红”纪念照拍摄等活动。一位老人的儿子特地送来锦旗,上面写着:“365天的暖,暖透了儿女的心。”在王宁看来,这是对益家社工最真挚的认可。

针对留守儿童暑期照料难题,益家社工设立夏令营托管服务,通过每周心理疏导、亲子视频连线,让75名困境儿童重获阳光。比如,十里望回族镇一名少数民族儿童,因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患病而性格孤僻,益家社工链接“希望小屋”项目,改善其居住环境,邀请参加冬夏令营,定期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如今,孩子变得开朗自信,这让社工们体会到了服务的意义。

为破解留守妇女“顾家难就业”困境,王宁带领益家社工探索“社区微业”行动,链接家政公司、职业培训学校,开设公益技能培训,引入“石膏工坊”等灵活就业项目。

暖留365,贵在坚持。为实现服务长效化,益家社工联合市中街道打造“睦邻银龄之家”和“睦邻儿童之家”。前者设置日托、康养功能区,开展12项低偿服务,收益反哺社区;后者构建“15分钟社区教育圈”,提供课后托管等服务,50%的公益区域免费开放。

从开展200余场志愿服务,到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益家社工将志愿精神与“365暖留”工程深度融合。“未来,益家社工将继续以专业赋能、用热情服务,让‘365暖留’工程成为照亮千万家庭的温暖灯塔。”王宁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杨戈 孙芷琪 通讯员|梁民 孙超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