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轻盈的竹竿,经过烤制、淬炼、烘干、钻眼、蒙皮等多道工序反复打磨,在张立的手中变成了一把音色通透、古朴美观的京胡。
7月7日,走进禹城市民族乐器坊,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立正左手拿筒,右手握着锉刀,细细打磨着琴孔,时不时将琴担和琴筒插在一起比对,然后再打磨,反复数次。
京胡,又称胡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今年64岁的张立,受父亲影响,自幼与传统乐器结缘,对京胡情有独钟。1973年,他拜师马吉玉、余丛伦学奏京胡,自此与京胡结下不解之缘。
“我发现手工制作京胡的人越来越少,用机器批量生产的京胡发出的音质、音色都不理想,便萌生了自学京胡制作工艺的想法。”1998年,37岁的张立开始钻研京胡制作技艺,一做就是27年。2021年,张立手工京胡制作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张立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只有了解京胡文化、懂得欣赏京胡演奏,才能制作出优质的京胡。若只是依样画葫芦,难免多了匠气、失了灵气。”在张立看来,每个微小的工序都会影响京胡音质。传统京胡采用纯手工打造,从选材到成品需经历数十道精细工序,每一步皆考验匠人功力。另外,在制琴环节,对原材料的严苛筛选更是张立一直坚守的。
胡琴之美,竹质为魂;制琴之难,亦在竹性。为此,张立在竹子的挑选上总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这种对原材料近乎偏执的遴选,构成了其京胡制作工艺的重要基础,“如果竹子不好,做出的琴用不了几年就‘驼背’。我现在摸到竹节发硬、掂着坠手的竹子才肯开刃。”
20多年的坚守,让张立制作的京胡声名远播,各地琴友、票友纷纷慕名定制。他也多次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文博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先后被评为德州文化之星、齐鲁文化之星。
传统技艺,贵在传承。除了每日坚持制琴,张立还带了20多个学生,教他们演奏和制作京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学校、社区,义务推广和传授京胡制作技艺。有人不理解:“做这行赚不了多少钱,图啥?”张立总是笑着回答:“我就想让更多人爱上京胡,让老祖宗留下的珍贵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路龙帅 通讯员|李冬冬 梁民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