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中午,送餐的午高峰刚过,美团骑手张士浩停稳电动车,熟练地走进齐河县晏北街道迎宾社区的“暖‘新’驿站”接了杯水,又将手机充上了电。“以前跑单时想喝口水都得找便利店,现在在社区里送完餐刚好能在驿站里歇歇脚,方便多了。”他边擦汗边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温暖的一幕,正是迎宾社区秉持“乐享友好,共享美好”服务理念,打造“骑手友好社区”的生动缩影。
把需求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要让骑手们感受到社区的温度,首先得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为了摸清外卖骑手、快递员这些“城市穿梭者”的真实需求,社区工作人员可没少下功夫,他们以骑手需求为导向,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工作节奏、生活状况与实际诉求。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里,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十几位骑手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夏天车座能烫掉一层皮,想找个树荫歇脚都难”“小区楼栋号乱,新手常绕晕”“手机没电比没油还急”……骑手们掏心窝子的话,被一条条记在社区党委书记的笔记本上,字迹密密麻麻。
为了让沟通渠道更畅通,社区特意在驿站门口放置了个“‘新’语信箱”。定期开展的“与小哥面对面”微访谈更成了固定节目,几张椅子围个圈,大家边喝水边聊天。骑手王立元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时,随口提了句“电动车扎胎后推不动”,没过几天,驿站就多了个打气筒。“原来我们的话真有人听,还真能办成事。”现在,骑手们路过信箱总会多看两眼,谁有新想法,就写张纸条塞进去。
这些收集来的“心里话”,被社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清单”:从充电插座的高度到药箱里常用药的种类,从休息座椅的角度到雨伞的摆放位置,每一项都带着烟火气。“把骑手的需求当自家事办,清单才能变成幸福账单。”社区党委书记李雪说。
不止歇脚 更有牵挂
“孙哥,今天理不理发?许大姐一早就来了!”周五上午的“暖‘新’驿站”里,社区网格员朝刚进门的快递员孙兴振喊。驿站靠窗的位置,三位骑手正围着理发师剪头发,电动推子的嗡嗡声里,混着手机充电的提示音和饮水机的水流声,像个热闹的大合唱。
“歇脚有处、喝水有地、充电有源”,这是骑手们最朴素的需求,也是迎宾社区打造 “暖‘新’驿站” 的初衷。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小区党支部设立的 “暖‘新’驿站”,就像一个温馨的小家:饮水机、充电座、医药箱、雨衣雨伞等设备工具一应俱全“这里的设施太全了,有一次我送餐时不小心擦伤了腿,在应急药箱里找到了碘伏和创可贴,处理起来特别方便。” 孙兴振对驿站赞不绝口。
设施准备得齐全,服务也没落下。驿站内每周定期开展衣物缝补、爱心义剪、技能培训、家庭关爱等7项特色服务。“我们在外送餐时总免不了刮刮蹭蹭,不少衣服还没旧就破了。有了驿站里的‘爱心缝补’,帮我省下不少衣服钱。”外卖骑手张强笑着说。
小区里的路牌也悄悄变了样。以前歪歪扭扭的指示牌被换成了彩色的“骑手友好路线图”,每个楼栋号旁都画着小图标:3号楼旁是棵小树,5号楼旁是个滑梯,都是骑手们熟悉的地标。“现在送餐不用再打电话问‘是不是广场旁边那栋’了。”新手骑手白海洋边看路牌边说。社区还牵头制定了 “骑手友好社区公约”,物业、居民、骑手三方共同约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与沟通机制。“有了这个公约,我们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少了很多。大家相互理解,彼此关照,感觉特别好。”白海洋深有感触地说。
社区的关爱不止于日常,更渗透在每个重要时刻。春节期间,社区联合团县委、街道团工委开展“骑手之家・友好同行”新春主题活动,组织骑手家庭开展亲子互动写“福”字,在墨香年味中共度温馨时光;炎炎夏日,社区工作人员提着冰镇酸梅汤站在路口,给正在跑单的骑手们送去清凉。
济北郡小区周边的商家们也加入了这场温暖接力。社区党委在原有外卖商家基础上,额外发展了5家“骑手友好商家”,为骑手们提供更多便利服务。优鲜首选超市的店长总把切好的西瓜端给路过的骑手;街口的理发店挂出“骑手剪发半价”的牌子,老板说:“他们戴头盔压坏的发型,我得给修得精神点”;就连最忙的快餐店,也会给晚班骑手留份热乎饭。“这些孩子风里来雨里去,咱递瓶水、给个座儿,不算啥。”小杜炒鸡老板杜利平的话,说出了商家们的心声。
骑手变身社区 “千里眼”
“张师傅,您上次说的5号楼路灯,物业已经换了新灯泡!”社区网格员在“骑手议事群”里发的消息,很快引来一串点赞。今年5月,骑手张强在“邻里议事会”上提了句“二期5号楼附近照明昏暗,夜晚出行不安全”,几天后,路边的灯就多了一盏,社区边边角角都亮亮堂堂。
社区定期邀请外卖骑手、快递员代表走进“邻里议事会”,“你们天天在小区转,哪块地砖松了、哪棵树该剪了,比我们清楚。”第一次听到这话,不少骑手心里一动:“原来我们不是外人。”现在,议事会成了骑手们的“主场”,谁发现消防通道堆了杂物,谁看到绿化带被踩出了小路,都会在会上摆出来说道说道。
李雪常说:“骑手们的电动车铃,是社区治理的‘提示音’。”从匆匆而过的“送货人”,到操心社区事的“家里人”,从“为他们服务”到“与他们共建”,迎宾社区持续探索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的更多可能。通过持续地服务与引导,骑手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从“服务者”转变为“参与者”,成为美好家园的共同缔造者。晏北街道迎宾社区的实践,不仅为打造“骑手友好社区”提供了有益借鉴,更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治理中多方协同、共筑美好的强大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郭兆文 编辑|邢仁宇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