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猛
近日,北京市反诈中心通报了一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在抖音、快手、淘宝、番茄小说等多平台开设店铺,通过故意发错货或发送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以售后补偿为诱饵引诱消费者脱离平台私下交易,进而实施诈骗。这种“错货引流-补偿诱惑-私下诈骗”的陷阱,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侵蚀着电商市场的信任基石。
此类诈骗的运作链条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迷惑性。诈骗店铺先是“精准错货”,对低价高频商品故意发送尺寸不符、品牌迥异或质量低劣的替代品,为后续“补偿”制造借口,再抛出“利益诱饵”,以“全额退款”“好评返利”降低消费者警惕,随后“转移阵地”,诱导消费者扫描包裹内“售后卡”二维码导向社交账号、假冒客服网站或添加私人微信,将交易拉离平台安全区,最后“实施诈骗”,通过“做任务赚钱”(如看短剧、刷单)、“高回报投资”(如黄金投资)为诱饵,或通过“账号冻结”“起诉威胁”“影响征信”等手段实施诈骗,得手后便拉黑失联,让消费者维权无门。
诈骗店铺屡禁不止,源于多重因素叠加。平台监管存在盲区,部分平台为冲商户数量降低准入门槛,对营业执照审核流于形式,对诱导私下交易的沟通内容缺乏监测。监管部门惩戒力度不足,跨区域执法难、认定标准模糊导致违法成本低,不法分子频繁换店“打游击”。消费者防范意识薄弱,部分人缺乏对低价陷阱的警惕性,易被“快速补偿”吸引脱离官方渠道,维权时又因证据不足陷入被动。
防范“错货补偿”诈骗新风险,需要构建全流程防控体系。平台需主动扛起监管重任,建立健全商户准入“黑名单”制度,对资质造假、虚假宣传的店铺实行终身禁入;用技术手段监测异常发货行为,对“微信”“转账”等敏感词实时预警,同时简化售后流程,保障消费者维权通道畅通。监管层面需打破地域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开展常态化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售后欺诈等行为,形成“查处一起、警示一片”的高压态势,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消费者要强化防范意识,牢记“官方渠道最安全”原则,遇错货坚持平台维权,拒绝私下交易;若对方要求下载不明App、点击陌生链接或缴纳保证金等情况,立即终止沟通并举报。
电商交易的核心是诚信,而“错货补偿”骗局是对这一根基的肆意践踏。唯有平台监管升级、执法利剑高悬、消费者防线加固,方能斩断诈骗链条,还网络消费一片清朗空间,让亿万消费者真正实现安心购、放心享。
(作者单位:庆云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