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做文旅、育“新农人”——禹城市武庄村人吃上了“文化饭”

©原创   2025-07-24 19:34  

7月21日,武庄村黄河水立交渡槽文化公园里,村民们悠闲地聊着日常。近几年,安仁镇武庄村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实现了华丽转身,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武可元所说:“咱武庄整美了村子、搞火了旅游、做起了电商,靠着文化底子,摸索出了振兴的路子。”


优环境:老村换了新模样

“以前这块地有几个废坑塘,长着很多杂草,现在这小广场多舒坦!咱村里人吃了晚饭都爱来这儿唠唠嗑,连城里亲戚来了都夸好!”傍晚,武庄村焕然一新的文化园小广场上,忙活了一天的村民武永军和邻居们坐着说笑,一脸惬意。现在这里有清水流淌,绿树环绕,晚上灯光明亮,凉亭石凳齐全。这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成了武庄村常见的风景。

2024年开春,村里下了决心,发动党员群众打响了整治村容村貌的“漂亮仗”。“最难的是拆猪圈,都是乡里乡亲的,关系到各家各户。”武可元说,村干部们没少跑腿,磨破嘴皮子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大家伙儿理解了,困扰村子多年的猪圈难题解决了。“拆完那真是大变样!空气好了,看着也敞亮。”武永军笑着说。

武庄村这场环境整治,干了不少实在活儿。600米穿村公路修得平平整整,坑洼泥路没了,大伙儿出门方便多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旧墙画上了好看的墙绘,有花有草有故事,成了“诗意廊道”; 12座摇摇晃晃的老危房拆掉了,悬在大家心上的石头落了地;那些犄角旮旯、杂草丛生的闲散地,都给收拾利索了,整出来70亩地,规划得规规矩矩;200多棵新树种在房前屋后、路边塘边,再配上些好看的小景儿,整个村子像换了身新衣裳。环境这么一整,村子慢慢有了点小名气,时不时有外面人来转转看看。

谋新路:老渡槽建起“新景点”

今年5月,武庄村的渡槽文化展示馆正式开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馆里聆听引黄河水、抗旱排涝的故事。目前,这座利用老渡槽历史建起的展馆,月均接待游客量超1000人次,成了村里吸引游客的新招牌。

人气来了,咋留住?咋让村民跟着得好处?为此,全村统一规划,把位置合适的3处民房租下来,翻修成地道的农家乐。据统计,农家乐旺季时日接待游客可达50余人次,村民的收入也显著提升。村民刘淑英就是受益者之一:“房子租给村里,每年能收万余元租金。我还在农家乐负责帮厨、打扫,又能挣一份工钱,比光种地强多了!”

光有住和吃还不够,武庄村还打造了每年一次的网纹瓜节,把“土”东西变成“香饽饽”——游客现摘现尝的网纹瓜甜到心里头;压杠锅饼、小磨香油、老面馒头……这些本地吃食让城里来的游客吃了还想吃;安仁刻纸、葫芦烙画等非遗老手艺有了新看客,还能现场学着做,游客觉得新鲜,手艺人也多了收入。今年网纹瓜节期间,武庄村共吸引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消费约20万元。

这“文旅饭”吃起来,最乐呵的还是村民。网纹瓜种植大户武光成感触最深:“以前种瓜愁卖,现在村里搞瓜节、弄电商,合作社帮着包装、发货,价钱还比往年好,今年多挣了近5万元!” 像武光成这样靠着村里兴起的文旅产业增收的村民,不在少数。

做电商:农产品畅销网络

“家人们看这网纹瓜,花纹多漂亮,熟得刚刚好,一口下去甜掉牙!现摘现发,包邮到家!”在武庄村“电商小院”的直播间里,村民主播武光伟正对着手机卖力吆喝。镜头外,几个乡亲麻利地挑瓜、套网、装箱,准备发货。

这热火朝天的“电商小院”,是武庄村党支部领着大伙儿干起来的。他们看准了安仁镇大力发展电商的势头,把村里闲置的老院子拾掇出来,变成了这个能直播、能打包、能发货的“数字小站”。如今,小院日均直播4小时以上,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达1万人次。

武庄电商能跑起来,背后还有镇里给搭的“大台子”。安仁镇建起了电商孵化基地,成立了电商联盟,还经常开办短视频、直播培训班,教农民当“网红”卖货,今年已经培训了400多人,其中像武光伟这样成功转型为村民主播的有32人。

武庄的电商,不是光盯着手机屏幕——游客来采摘园体验摘瓜的乐趣,回头就能在网上下单;在非遗工坊看上精巧的手艺活儿,也能扫码带走。今年上半年,武庄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总额突破80万元,武庄的农产品像插上了翅膀,“飞”进了千家万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见习记者 | 李海玲 通讯员 | 杨绪 石耸霄
审核 | 李榕 终审 | 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