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地处黄淮海平原,曾饱受盐碱风沙之苦,是粮食生产的 “瓶颈地带”。然而,50余年来,依托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禹城用科技驱盐化碱,打响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热身战、第一仗,成功探索出农业开发的“禹城模式”,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黄淮海文化正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纽带。治沙改碱纪念馆里,老照片与万亩良田构成“活教材”,吸引游客探寻蜕变密码;功能糖企业的透明车间里,玉米“变身”过程成工业游亮点……盐碱地治理的奋斗史、现代农业的科技范、产业链延伸的烟火气,在“文旅+”中交融,让黄淮海精神可感可触,催生出独具禹城特色的融合业态。
从“沙碱滩”到“吨半粮”
7月23日的一场雨,让伦镇的玉米喝饱了水,卷叶纷纷舒展开,绿得更加鲜亮。润德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杨富勇高兴得很,他的700亩粮田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今年37岁的杨富勇,是村里最年轻的种粮户,每年收成却最好。“听父辈说,以前我们这都是盐碱地,地表没庄稼时,全是‘白花花’的一片,因为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黄淮海大开发,粮食亩产从9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500公斤。”种粮12年,他逐渐了解了这段对禹城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的历史。
1966年,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国家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所属单位以及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107名科技工作者,毅然扎根于此,与勤劳勇敢的禹城人民一道,踏上了战风沙、斗盐碱的艰难征程。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让这片“亩产不足百公斤”的沙河洼,逐步蜕变为如今的稳产、高产地区。
昔日沙荒地,今朝变良田。数据显示,1966年,禹城试验区建区时,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到1989提高到756公斤。2008年起,禹城连续实现粮食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市”。去年,禹城市10万亩绿色“吨半粮”产能创建工程核心区已实现平均亩产1500公斤的产能目标。
“实现‘吨半粮’的地块有不少是曾经的盐碱地,禹城的治沙改碱成果被广泛应用在黄淮海地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刚介绍,当前禹城正抢抓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机遇,继续实施绿色“吨半粮”工程,推动核心区稳产丰产模式向300万亩辐射区、600万亩带动区拓展,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不仅如此,因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来到禹城,也让“科学种田”理念深入人心。伦镇是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驻所所在地,自然也成为了很多科学成果的“转化地”。这里的农民最早尝到了科学种粮的甜头,也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最好践行者。
年初,在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发东的建议下,杨富勇对小麦多进行了一次灌溉,而且安装了小型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效率高且节水,平整田垄还可增加种植面积,一年时间就能回本。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今年还入手了一台定位功能强大的拖拉机和大疆农业无人机T100,新型农民的“配置”一应俱全。他说,智慧农业、科学种田是高产“法宝”。
“农业是基础,不论是工业、服务业,前提都是良好的农业基础,所以粮食增产一直在路上。”李振刚说,近年来,禹城在粮食高产路上从未停歇,把科技力量渗透到育种、施肥等环节,开展土壤改良、品种选育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同时,引进26支科研团队在这里建立农家小院、实验基地,以科技助力粮食连年丰收。
从良田到文旅打卡点
“红沙瓤的沙河辛西瓜,甜到心里头!”7月16日,走进辛店镇沙河辛村的瓜田里,一股清甜的果香扑鼻而来,游客们正兴致勃勃地亲手采摘西瓜,尽情体验着农耕的乐趣。谁能想到,这个热闹非凡的乡村旅游打卡地,曾经却是因“沙化”严重而闻名的贫瘠之地。
为纪念黄淮海大开发,禹城在该村东南方向建起了“禹城・1966”治沙改碱纪念馆。走进纪念馆,馆内的展陈仿佛将时光定格。老镢头、旧农具等一件件实物,无声地讲述着当年治沙的艰辛;一幅幅珍贵的照片,记录着人们与盐碱地抗争的瞬间。如今,这座纪念馆已成为禹城文旅的“精神地标”,每年吸引超3万人次前来参观。
从纪念馆出来,周边广袤的万亩良田是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辛店镇创新西瓜种植模式,通过发展早春西瓜、礼品小西瓜等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增收途径。现在,沙河辛村、修庄村、张集村等周边村庄上百户农户都种植西瓜,年人均增收近万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粮食实现规模化种植。看玉米现在这长势,亩产700公斤妥妥的!”禹城辛店镇沙河辛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华的话里满是自豪。
曾经的沙荒地,如今通过“农耕体验+红色研学”模式,让游客在摘瓜、观田、悟史中,读懂“土地生金”的密码。
“看,这160个传感器每分钟能产生480组数据,土壤墒情、盐分都能实时监测!”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李发东正在为一群小学生演示“地下水模拟装置”。“还能为禹城文旅添一把力,算是意外收获了。”李发东笑着说。
这座扎根禹城超40年的科研站点,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神秘、冷清之地,而是摇身一变,成为科普旅游“打卡地”,每年有不少学生和游客纷至沓来,让抽象的黄淮海精神变得鲜活可感。
依托这份精神,禹城正打造“黄淮海记忆”文旅线:从治沙改碱纪念馆追溯奋斗史,到试验站体验科技农耕,再到家庭农场感受规模化种植,形成“历史—科技—实践”的文旅闭环。“这些场景,正是 黄淮海精神的当代演绎,也让‘科技农耕’成为禹城文旅的独特IP。”李振刚称,未来,禹城将不断挖掘黄淮海精神的时代价值,拓展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让这片承载着奋斗与希望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从产业高地到文旅消费场
在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旅游区,玻璃幕墙后,玉米淀粉正经历一场“神奇变身”:经酶解、提纯、干燥等20余道工序,最终成为雪白的低聚糖粉末。“上世纪90年代,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成功率仅20%,但禹城人敢闯敢试!”讲解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在中科院专家教授的推动下国内首条低聚糖生产线落地的往事。如今,这条诞生于黄淮海开发浪潮中的生产线,已成为年接待2万余人次的“工业旅游打卡点”。
作为“中国功能糖城”,禹城的功能糖产业版图早已从单一产品扩展到全产业链。在保龄宝的“功能糖科普馆”,互动屏幕能让游客查询每种糖代谢路径;百龙生物的“甜味博物馆”里,从甘蔗到阿洛酮糖的演变史,通过全息投影生动呈现。数据显示,禹城功能糖产品占据国内市场75%、国际市场35%的份额,这些硬核实力正通过文旅体验转化为品牌影响力。
禹城并不产甘蔗和甜菜等传统糖料作物,却凭借着玉米、玉米芯等本地资源,崛起为全球功能糖产业的重要一极。如今这样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延伸至文旅领域,让禹城文旅消费场景愈发多元。“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我们把车间变成展馆,把产业链变成旅游线。”禹城市文旅局局长秦培培介绍,禹城做强“文旅+工业”,培育了以禹王集团、东君乳业、麦香园为代表的8处工业游目的地;做美“文旅+乡村”,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梁家镇桂庄村为标杆,推出“湖羊小镇”生态牧场体验、德州黑驴养殖观光等10余个“一镇一品”乡村游特色项目。去年,仅工业旅游带动的产品销售额就突破5000万元。
在安仁镇黄河水立交渡槽文化公园,一年一度的“网纹瓜节”上,游客不仅能参加“吃瓜大赛”,还能参与“功能糖与健康”科普论坛。这种“产业节庆+知识输出”的模式,让农产品溢价空间提升30%。正如秦培培所说:“黄淮海大开发孕育的产业基因,正通过文旅消费的形式,让更多人读懂禹城‘从粮田到餐桌’的产业密码,这正是我们文旅融合的深层底气。”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双双 通讯员|白聪聪 庞占英 编辑|李榕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