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傍晚,暮色漫过黄河岸线,齐河县马集镇黄河第一驿站内灯光次第亮起。只见河畔烧烤星光广场上,无烟大缸里的烤肉香气伴着晚风飘散,黄河鲤鱼、生态甲鱼等沿黄特色美味刚端上桌,便引得食客们频频称赞。作为潘庄村党支部领办的特色产业,这片热闹的广场不仅是游客的“美食打卡地”,更成了马集镇依黄河谋发展的生动注脚。
坐拥引黄济津干渠渠首的独特禀赋,马集镇深谙“地利”之贵。近年来,该镇紧抓乡村旅游升级机遇,以黄河生态与区位优势为锚点,精心打造黄河第一驿站——这里不仅聚合了烧烤广场、露营基地、垂钓采摘园等休闲场景,更融入研学中心、休闲民宿、文化展示空间,将 “吃、住、行、游、学、娱”六大要素无缝串联。马集镇正以“玩有民俗、住有雅趣、吃在黄河、学在岸边”的农文旅融合模式,打造沿黄文旅带上的亮眼“新坐标”,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奔赴这场“黄河之约”。

近期,3.5万平方米的齐心广场在经过亮化及基础设施提升后焕然一新。这里堪称马集镇文旅的“心脏”。平坦的健康步道上,健身爱好者们挥洒汗水、奋力奔跑;灯光篮球场上,年轻人激烈对抗,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2023年秋天,“乡村好节·LET’S购”黄河乡村音乐节在此举办,数千人齐聚广场,民谣歌手在文化舞台上放声高歌,观众们跟着节奏摇摆,整个小镇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广场旁的党建文化长廊,展示着马集镇的发展变迁。指引牌下,游客们喝水、充电,稍作休息,便又精神饱满地奔赴下一个景点。
夜幕降临,齐心广场东侧的烧烤星光广场瞬间热闹起来。烧烤广场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平台大力宣传,试营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超100人,还带动了2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日均营业额能达到3000元。
往西走上百米,便是马集镇的潘庄引黄闸。每年正月初一,马集镇传承数百年的“踏龙头”民俗活动都会在这热闹开场。这一传统习俗吸引力超强,来自济南、聊城、德州三地的数万名群众都会赶来参与,已然成为当地新春佳节的一大亮点。
潘庄村紧挨着黄河,村里的潘庄引黄闸作为引黄济津项目的渠首,被大家称作“龙头”。每到正月初一,村民们就会自发聚到闸上,举行“踏龙头”活动,寓意踩住龙头,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活动当天,舞龙、舞狮、秧歌、锣鼓等传统节目接连上演,生动展现了马集镇黄河第一驿站的文旅风貌。
生态体验同样贯穿全天候游玩路线。在马集镇仪烜家庭农场内,绿宝石般的阳光玫瑰压弯枝头,红彤彤的桃子正在积蓄糖分,20亩冬瓜俨然长成了“巨无霸”,成群结队的鸡鸭鹅悠然自得地在林间觅食,俨然一幅动静结合的生态美景图。
这座面积达230余亩的农场成立于2024年春天,主要以草莓、樱桃、葡萄等种植为主,以其他高附加值农产品为辅,种植的瓜果以黄河水灌溉,配合生物防治,不打农药、不上化肥,做到了真正的天然绿色农场。记者看到,10座草莓大棚、2座葡萄大棚与2座樱桃大棚错落有致,其间点缀着7座芹菜大棚和草莓育苗基地。“如今,葡萄进入采摘季,红香椿能在今年年关上市。”农场负责人李允宝介绍,“通过错季种植与精细化管理,农场实现‘四季有鲜果,月月有产出’,仅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500余人次,营收5万余元。”

逛完马集镇的景点,玩累了也别担心,这儿的吃住服务,能让人体会到田园生活的自在舒心。
走进潘庄村的河畔白云间民宿区,一排中式古典建筑映入眼帘。庭院古朴典雅,水墨墙画与院内的荷花绿景相得益彰,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庭院深处还设了充气泳池,方便游客带着孩子尽情享受亲子时光。步入套房,木雕窗棂与精美家具相映成趣,游客张加凝和家人围坐品茶闲聊:“住这儿像穿越回古代,还能体验黄河文化,心里特别舒坦。”
民宿管家介绍,目前已建成19套房,每套房都结合当地特色,配套提供农耕、水利、渔文化等研学活动。
说到吃,马集镇的“黄河味道”让人难忘。在黄河味道・驿站会客厅,马集镇“黄河八珍”特色农产品满满当当摆着——黄河湾大闸蟹、黄河鲤鱼、黄河甲鱼、小米原浆、乌鳢、富锶草莓,再加上生态蓝莓、沙地蜜薯,这些带着黄河印记的特产,一下就勾起了游客对本地美食的兴趣。
众多美味里,黄河湾大闸蟹最是抢手。山东易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宪忠指着水塘里张牙舞爪的螃蟹,打开了话匣子:“去年中秋国庆那阵儿,每天光出货就有上千斤,六两重的公蟹订单都排到两周后。老话讲‘一方好水养一方好蟹’,马集镇在黄河下游,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河水又足,正是养蟹的好地方。”
他接着说:“用黄河水养的大闸蟹,吃着鲜甜还没腥味。养蟹对水质要求高,我们检测过,黄河水和南方一些水域的水都偏碱性,咱这黄河湾大闸蟹的独特滋味,就靠这好水质撑着呢。”
这些年,马集镇靠着沿黄生态资源的优势,积极摸索“党建+联建”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联村共建”把资源拢到一起,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黄河湾大闸蟹水产养殖。
“这儿有11个大池塘、3个育苗塘,到了丰收季,每天能捞一千多斤大闸蟹,最大的公蟹能有六两,母蟹最大也有四两。”冯宪忠说,中秋、国庆是销售旺季,全国的订单往这儿寄,还吸引了养殖基地周边村里不少闲散劳动力来干活。如今,黄河湾大闸蟹的养殖和销售,不只是马集镇拿得出手的特色产业,更成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硬支撑”。

在马集镇吃好玩好,别急着走,这里的文化底蕴更让人沉醉。走进渔文化展馆,光影交织间,“黄河渔光”的故事缓缓铺陈。九曲黄河壁画前,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卧冰求鲤”的孝悌传说,游客王康听得入了神,感慨道:“逛完这儿,才算真正读懂渔乡精神。”展馆划分十个展区,完整呈现渔业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渔具,到如今规模化的现代渔业产业链。
隔壁的水利文化展馆,像是一扇通往历史的门,走进去就是一场时空之旅。序厅里立着“水利万物”雕塑,静静诉说着水与人类文明共生共荣的故事。“水润神州”主题区分为五大板块,把千年治水智慧讲得明明白白:大禹治水的传说模型让人想起远古先民的抗争,都江堰工程复原场景展现古代水利的精妙,小浪底枢纽沙盘则让人直观看到现代水利的磅礴力量。到了“水利千秋”板块,游客们常会停下脚步,盯着黄河调水调沙的视频出神,忍不住感叹这“岁岁安澜”的奇迹来得不易。
其实,这些文化展馆只是马集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让文化真正融入日常,镇上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借着黄河第一驿站的优势,把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自然生态揉到一起,专门打造了“汀塾”文化书院这个优质文化集聚地。马集镇党委副书记王奇解释:“‘汀’是黄河水岸,‘塾’是研学育才之地,‘汀塾’俩字,既含着‘临水而思、知行并进’的治学道理,也象征着乡村振兴里生态和人文一起发展的好光景。”
如今,马集镇已形成“展馆+书院+基地”的文化矩阵——除了渔文化、水利文化展馆和“汀塾”文化书院,还建了黄河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农耕文化研学中心,慢慢搭起“可看、可研、可品、可创”的多元文化场景。
6月25日,马集镇小学90多名师生来这儿开展研学活动,让不少孩子对水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截至目前,马集镇已经累计承办24次研学活动,形成“教学+体验”的完整闭环。每年镇里办的黄河文化民俗节、非遗手作体验季,都能吸引上千人参加。
“我们依托黄河资源,以农文旅融合点亮沿黄‘新坐标’,推动乡村振兴。未来我们将持续创新,诚邀八方游客共赴‘黄河之约’,共享生态与文化之美。”马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骆中凯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莎 刘宋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