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AI课程进校园 基础教育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

©原创   2025-09-04 18:57   ​德州日报


徐含笑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今年秋季开学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并计划用3到5年时间,让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省中小学高质量普及。这一举措不仅是课表上的简单调整,更代表着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从“兴趣拓展”走向“基础普及”,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次重要而及时的回应。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转变。那些具备创新思维、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人才,将会成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这样的一种时代大背景下,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让学生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这一前沿技术,不仅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夯实基础。

将人工智能与全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改变了以往“人工智能仅属于信息技术课”的单一认知,将其转化为跨学科的“学习工具”与“思维载体”,让科技赋能每一门学科教学。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嵌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应用逻辑。比如,在语文课堂上,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文学创作伙伴”。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利用AI 作为辅助工具来生成思路框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观察与想象进行二次创作,之后再通过AI文本分析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表达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让传统的语文学习从“单纯写作”升级为“科技与文学结合的创意表达”。

要让政策真正实现从“纸上”落到“实处”,还需配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要构建 “梯度化资源供给体系”,破解城乡校际资源不均难题。比如,推动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帮扶联盟”等。其次,要建立“全周期师资成长机制”,助力教师快速适应教学需求。比如,聘请人工智能企业工程师、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等,充实专职AI教师队伍。再次,要制定 “多维度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组织专项督查,建立 “动态监测机制”等措施,确保政策实施不跑偏、见实效。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