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从“强制穿”到“自愿穿”,让校服不再成“校缚”

©原创   2025-09-07 20:55  


□吕楠楠

近日,广东省部分学校不再硬性强制学生统一穿着校服返校,仅需保持衣着整洁、佩戴红领巾即可。这一柔性管理举措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被视作教育管理向人性化迈进的鲜明信号——校服改革的小切口,正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大转变。

校服“松绑”并非偶然,而是在政策层面持续积累、不断深化的过程。早在2023年,江苏省便率先发文禁止强制购买校服;2024年9月,北京市明确叫停校服“捆绑销售”;今年5月,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发文重申不得强制学生购买校服。如今,“可不穿校服”从纸面走向实践,标志着“校服自愿”原则全面落地。这看似只是着装要求的简单调整,实则是教育理念从“管理便利”向“育人为本”的重要转变。

这一转型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对学生而言,冬季无需再受校服束缚,厚重衣物可自由穿搭,直接回应了身心健康的现实需求;对家长而言,自愿购买机制打破了“行政刚需”的隐性捆绑,有供应商坦言“成本不足80元的校服常售300元以上”,而透明化采购有望遏制价格虚高,斩断潜在利益链条;对市场而言,校服需求从“统一刚需”转向“个性化选择”,也为服装行业注入多元创新的活力。

值得深思的是,“不强制”并非意味着否定校服本身的价值,而是推动其功能本质的回归。校服从来不应只是整齐划一的管理工具,更应是承载校园文化与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一个新的教育命题随之浮现:如何在尊重个性化表达的同时,维护校园的文化凝聚力与平等氛围?

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推动校服本身的创新与吸引力建设,真正实现从“强制穿”到“自愿穿”的转变。设计上,应突破传统运动服模式,引入多元审美与现代剪裁,提供针织衫、衬衫等更多搭配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功能上,采用吸湿透气、保暖弹性、耐磨安全的面料,增强季节性适配与实用性能。文化上,将校训、色彩等学校特色元素融入设计,配套徽章等配饰,增强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此外,建立可持续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完善反馈与回收体系,推动校服循环利用,持续焕发校服活力。

真正的教育智慧,从来不是用统一标准“管住”学生,而是以尊重与理解“释放”每个个体的可能性。当学校愿意倾听学生的冷暖诉求,体谅每个家庭的差异,校园便多了一份温度;当教育者懂得在规则与灵活间寻找平衡,便是给学生上了一堂关于“选择与尊重”的生动课程——这,正是校服改革最珍贵的启示。

(作者单位:乐陵市郭家街道办事处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