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横
“奶爸”休育儿假难,正成为不少男性职工的现实困境。
据《工人日报》报道,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但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反映“有假难休”,有的用人单位或是驳回请求,或是设置重重门槛。其中,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有的企业甚至将休假按旷工处理,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明明有政策支持,真正申请起来却阻力重重,有的被拒、有的被扣钱、有的甚至因此丢了工作。这类纠纷频发,背后不仅是企业用工观念的问题,更折射出假期成本分担机制的缺失。
国家设立父母育儿假,本意是鼓励夫妻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推动性别平等,为家庭育儿提供更多支持。尤其对父亲而言,这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份责任。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少企业出于成本考虑,设置障碍、抬高门槛,甚至直接拒绝男职工休假申请。究其根源,育儿假期间的工资主要由企业承担,加上可能出现的叠加休假情况,确实加重了经营压力。尤其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员工一旦休假,人力吃紧、用工成本上升,自然缺乏批假的积极性。
目前各地对育儿假的规定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写进了条例,具有强制性;有的仍停留在“鼓励”层面,缺乏约束力。即便是有法可依的地区,也往往缺少明确的法律责任条款和监督机制。企业违法成本低,职工维权成本高,导致育儿假容易沦为“纸面福利”。
要真正让男性育儿假落地,不能光靠企业“自觉”,也不能仅靠职工“硬扛”,关键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共担机制。专家提出,可探索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育儿假期间的工资,减轻企业负担。也可推动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担的筹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增强可持续性。只有让企业“减负”,才能为职工“增权”。
此外,也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改变“育儿只是母亲的事”这类传统观念。企业应诚信履行社会责任,不得变相阻碍员工休假,更不应在休假后对员工采取不利措施。劳动者也需依法依规请假,尽到提前沟通的义务,避免因程序问题引发纠纷。
育儿假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福利,它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环。实现父母共同育儿,既关乎家庭内部的责任共担,也关系到职场性别平等的推进。唯有在政策设计上体现共担思维,在执行中强化制度保障,才能让爸爸们也能安心休假、陪伴孩子成长,不再让“有假难休”成为普遍痛点。
让“奶爸”安心育儿假,不仅是对家庭的支持,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投资。落实男性育儿假,实质上是在为构建更平等、更友善、更有韧性的社会奠基。这一步走稳了,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个人。
(作者系德州日报通讯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