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嘎子哥”被拘7天,警服怎能成流量道具

©原创   2025-09-22 20:20  


□徐含笑

近日,演员谢某某身穿警服直播带货事件引发广泛关注。9月17日,云南警方通报,依法对谢某某处以行政拘留7日。这起事件再次提醒大家,网络营销可以创新,但法律底线不容突破。

法律底线是直播商业形态的“生命线”。直播带货的核心逻辑是“信任经济”,而法律正是维系这份信任的刚性基石。“嘎子哥”穿警服直播触碰《人民警察法》红线,本质是将法律赋予的公权力象征异化为流量工具。这种行为不仅让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瞬间崩塌,更会引发公众对直播行业合规性的整体质疑。如果法律底线可随意突破,虚假宣传、劣质商品、违规营销等乱象将泛滥成灾,最终让直播行业失去生存根基。法律从不是束缚行业发展的“枷锁”,而是划定安全边界的“护栏”,唯有守住这条线,直播商业才能摆脱“割韭菜”的负面标签。

公众人物主播需以“守法”守护自身公信力。公众人物凭借过往口碑进入直播领域,本应是“信任经济”的受益者,却有部分人将“流量至上”凌驾于法律之上:从虚假定价、售卖问题商品,到“嘎子哥”式触碰法律红线的操作,每一次违规都是对自身公信力的透支。公众人物的光环不是违法的“护身符”,而应成为守法的“示范牌”。更要清楚地认识到,直播带货并非“法外之地”。唯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将合规理念贯穿选品、宣传、售后全过程,才能避免“口碑崩塌”“法律追责”的结局,顺利实现从“荧幕形象”到“合规主播”的转变。

平台需扛起“守门人”责任,堵住合规漏洞。直播平台作为流量聚合核心,是防范违规行为的第一道防线。“嘎子哥”穿警服直播未被及时制止,暴露出部分平台“重流量、轻合规”的审核弊端:要么事前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对主播着装、话术的合规性缺乏把关;要么事中处置滞后,依赖网友举报、警方介入才有所行动。平台若想净化直播商业生态,必须重塑审核机制,将法律合规要求融入直播前培训、直播中实时监测、直播后问责全流程。比如,建立主播法律考核制度、设置违规行为预警系统,让“合规优先”取代“流量优先”。

多维度监管协同是净化行业的“定心丸”。直播商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平台、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持续释放“违法必究”的强烈信号,如对“嘎子哥”的行政拘留,以及《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的制定,都是以明确规则为行业划定红线;另一方面,要推动行业自律,引导平台与主播组建合规联盟,制定直播行业道德准则。只有“监管执法”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才能促使直播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熟”,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为行业长远发展注入确定性。

对直播行业而言,规范不是“绊脚石”,而是“安全带”。公众人物若能坚守“不负信任”的底线,选品时多些严谨、售后时多些负责;平台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不被流量诱惑而纵容乱象;再加上政策编织严密的“防护网”,直播带货就能从“短暂的流量狂欢”转变为“长久的良心生意”。毕竟,只有守护好信任,行业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