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在9月15日发布的“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上,山东凭借52家企业上榜的成绩,再度彰显经济大省实力。这其中,国有企业18家、民营企业34家,上榜企业总营收超6.9万亿元。这份亮眼成绩单,绝非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背后蕴藏着“稳且强”的深层逻辑。
山东企业的底气,源自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完备的产业体系。作为煤炭储量全国居首、产量位居第二的省份,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同样丰富,为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山东能源集团借助资源东风,搭建起“传统能源+新能源”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其煤炭产量高达2.77亿吨,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筑牢企业能源根基,成为山东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典型范例。更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拥有41个工业大类、超3万家规上企业,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化、协同化发展焕发活力。比如,魏桥创业集团打造出全球最大的电解铝产业链,年产能超600万吨,全产业链自给率超80%,氧化铝产品质量更是成为行业标杆。这种上下游高效协同的发展模式,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让“山东制造”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双轮驱动,激活经济新生态。“国企稳大局、民企增活力”,这一协同共进的模式,构成山东经济生态的鲜明特色。此次18家国企与34家民企携手登上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正是这种良性互动的有力印证。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山东高速运营全省超八成高速,总里程破9000公里,其构建的交通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山东港口集团年货物吞吐量超18亿吨,稳居全球港口首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根基。民营企业则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活力,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比如,道恩股份在弹性体、改性塑料等领域深耕细作,2024年实现营收53.01亿元,同比增长16.65%,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山东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从民营经济“38条”到今年出台的第三批政策清单,山东持续为民营企业“撑伞备粮”,在千亿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过半,释放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创新破局,抢占升级制高点。创新,已成为山东企业从“大” 向“强”转变的关键。当下,越来越多的鲁企通过技术突破,抢占价值链上游,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正加速形成。海尔集团聚焦工业互联网,搭建COSMOPlat平台,赋能千企百业数字化转型,连续5年居国家级“双跨”平台之首;海信集团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百吋电视市场出货量占有率高达58.1%,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占有率70%,均居全球第1位。这些“链主”企业不仅自身创新能力卓越,更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构建起“龙头引领、集群创新”的良性发展循环。
开放赋能,拓展海外新空间。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山东拥有青岛、烟台等国际大港,为企业“出海”搭建起便捷通道。此次上榜企业中,不少企业借助港口优势,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与海外投资。比如,魏桥创业集团2024年自营进出口额达39亿美元,同比增长13%;海尔在全球设立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23万个销售网络,海外营收占比超50%,“本土化制造、全球化销售”模式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山东不断深化区域协同,积极融入国内外双循环,为企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应保持清醒。山东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相较于传统产业巨头仍有提升空间。未来,期待更多山东企业能够持续奋进、乘风破浪,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为耀眼的光彩,推动山东从“经济大省”稳步迈向“经济强省”。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社会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