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禹城市房寺镇大李店农业合作社的院子里,连绵的雨水裹着秋日的凉意,砸在一辆辆拖拉机货斗的塑料篷布上。烘干塔旁,工作人员将一车车玉米送进进料斗,不远处,烘干塔在“嗡嗡”运转声中吐出阵阵湿热的白烟。
“当前,禹城市秋收应收总面积78.04万亩,已收19.09万亩。”在烘干塔控制台前,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与农田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岳宁翻看着手中的记录告诉记者,为应对连阴雨天气,我市已织密“市—镇—村” 三级联动保供防线,启用14个烘干点,配备23座烘干塔及5台移动式烘干机,整体最大日烘干能力达8000吨,基本满足全市秋收粮食的烘干需求,为秋粮颗粒归仓筑牢保障。
寒露已至,本是“三秋”生产黄金期,可连续一周的阴雨却让禹城的田间地头成了“泥塘”,给秋收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禹兴街道办润土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振亮站在门口,手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刷新天气预报,眉头拧成了疙瘩:“俺地里有300亩玉米已熟透了,可地里全是水,收割机进去就‘打出溜’,没法收啊!”他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无奈——低洼地块的泥土水分早已过饱和,轮式农机根本扎不住脚,无法正常作业。
面对这场秋收硬仗,禹城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岳宁介绍,全市已集结联合收割机2416台(其中履带式8台),同时储备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229台、播种机具3148台、农用水泵25928台,并从河南、河北引进跨区作业机132台。“雨一停,农机大队立马就可以开赴田间,保证秋粮颗粒归仓!”岳宁信心满满地说。
10月9日,在房寺镇的玉米地里,农技专家刘保卫蹲在秸秆间,随手掰下一个玉米棒子:“看这籽粒,乳线都已消失了,黑层都出现了,等雨停了车能进地后,就得赶紧抢收。”
刘保卫是奋斗在一线科技小分队中的一员。为针对不同地块情况“对症下药”,禹城专门组建11支科技小分队,将农技专家派往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秋收秋种工作。
针对不同地块情况,农技人员开出了一系列“精准药方”。其中,对已成熟或接近成熟且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地块,要及时抢收;对轮式机械难以进地作业的地块,优先使用履带式收割机。对积水严重且不具备履带式收获机械作业条件的地块,以及出现玉米倒伏的地块,要抢时疏通沟渠,开挖沥水沟,抓紧人工抢收。对未成熟地块,专家建议不要着急抢收。“当前昼夜温差较大,玉米灌浆条件较好,充分延长灌浆期,能够有效提升粮食质量和产量。”农技专家解释道,农户可耐心等待玉米成熟后再进行收割。
在粮食处理方面,对于已收获的粮食,若具备烘干条件,应及时进行烘干处理后再入库;暂不具备烘干条件的,需充分利用空闲场地进行通风晾晒,一旦遇到晴天,要及时翻晒粮食,避免粮食因堆积而发热霉变,切实保障粮食品质。
此外,在秋收后的秋种环节,专家特别提醒,秋种工作的核心是坚持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至80%。农户在开展秋种作业时,必须坚持“播期服从墒情”,确保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开展播种作业。

扫码查看烘干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邢仁宇 通讯员|陈立娟 梁民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