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包调味料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工人们熟练地打包、装箱。在乐陵市寨头堡乡东杜村的乐陵市家味食品有限公司,每天有大批调味品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企业生产红火,得益于寨头堡乡推进的土地盘活工作。面对产业发展受限、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等难题,该乡做活“分散地块建工坊、集中地块引项目、低效地块提效益”三篇文章,今年以来已开发利用闲置土地230亩,招引项目14个,带动村集体增收143万元,7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零散地块“长”出共富工坊
“一些地块虽然分散,但靠近村民居住区,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寨头堡乡党委书记高彪说。
聚焦农村零散闲置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寨头堡乡以建设共富工坊为载体,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乡村振兴合伙人,盘活土地、资金、房屋、人才等各种资源,打造帆布、调味食品等“小而精”的共富项目,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我们不仅提供场地,还帮助工坊提升技能、开拓市场。”寨头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范长彪介绍,乡里设立了7个创业指导服务站,开展技能培训6期,培训200余人。
顺应当前形势,根据共富工坊产业类型、品牌定位、产品特点,他们为工坊插上了电商的翅膀。定杆杜调味品工坊就是受益者之一。工坊负责人杜书治说:“乡里帮我们开通了抖音、快手账号,实现产品生产、包装、仓储、线上销售、订单发货等一站式运营,现在线上销量占总销量的七成,日均发货3万单,20多个村民在这里稳定就业。”
目前,全乡已建成7处共富工坊,盘活分散土地15亩,带动270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月均增收1200元。
闲置厂房迎来新主人
“家味食品二期、福王家具所处的位置,之前是一个闲置的木糖醇厂厂房,对接法院理清关系后,企业很快入驻,盘活了土地。”范长彪说,原木糖醇厂占地面积大、产权关系复杂,被法院查封多年,如何激活成了难题。
寨头堡乡探索出“政府主导、法院协同、村集体参与、市场运作”的四方联动机制。通过司法拍卖完成资产回拍后,村集体梳理土地性质、厂房现状等信息,乡政府根据土地价值精准招引项目。3家企业入驻原木糖醇厂区,盘活厂房1.3万平方米,村集体一次性增收50万元,每年还能再增收6万元。
更大的手笔是在调味食品产业园区对面规划建设的“鲜链工厂”项目。这个项目占地163亩,将招引7家调味食品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土地流转迁占已完成,建设资金已筹备到位。
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好环境,乡里不仅完成了园区硬件升级,还创新实施“一企一专员”机制,从项目签约到投产运营提供全周期服务,已协调解决企业诉求12件。

低效地块实现高效利用
润发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金属材料加工企业,今年,企业在厂区实施扩建工程,480平方米办公室和1500平方米库房已完成搭建。“投产后税收可翻一番。”公司总经理张金刚信心满满。
企业充满信心的背后,是寨头堡乡抢抓国家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机遇,依托全市“百项技改、百企转型”工程,深入企业提供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等的精准服务。目前,全乡已有1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3家企业获批专精特新企业,1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
对于仍在生产经营但效益偏低的企业,寨头堡乡选择通过技改提升产出效益。对于有扩产需求的企业,乡里提供全力保障。33名“首席政府服务官”加大与部门对接,加强环评、能评、用地审批等服务。西府顺水公司利用原厂区用地投资2000万元建设新生产线,建设年产800吨调味品及酱油生产线项目,预计年底竣工投产。
“沉睡的土地被唤醒,释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高彪表示,通过精准盘活三类地块,产业拓展了发展新空间,为农民增收创造新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寨头堡乡辖区企业纳税达521万元,同比增长37%。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张盼盼 徐丽玮
编辑|石少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