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 生产线装上“智慧大脑”

2025-11-20 19:47  

11月17日,禹城市浩阳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土工膜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机械臂精准抓取原料,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从上料、配比、自动称重,到熔融挤出、吹塑成型,全程一气呵成。一卷卷成型的土工膜顺利下线,即将发往国内外市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出口额已达2亿元,同比增长50%。这背后,是我们在数智化转型上的持续投入。”公司技术总监李洪振说。

浩阳环境深耕土工材料领域18年,是山东省土工合成材料行业中首家具备“特种防渗资质”的生产企业,也是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出口核心的企业。依托2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公司年产能达30万吨,产品涵盖土工膜、土工布等4大类20余种,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内技术领先、产能突出的佼佼者。

然而,土工合成材料产业过去常被贴上“老笨粗”的标签。人工上料效率低、混料不均影响品质、包装速度跟不上产能等问题,一度制约着企业发展。如今,走进浩阳环境的车间,从原料上料到成品入库,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控制,传统制造模式正在被智能、绿色的新生产方式取代。

“过去上料环节至少要五六人协作,叉车搬运成袋的原料,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李洪振指着机器人自动上料系统介绍,只要设定好参数,就能实现24小时自动供料,人力降至零,效率提升约1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数智化转型是关键抓手。”李洪振表示,此前企业长期采用粗放式生产模式,数智化程度低、生产线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2021年,公司启动数智化转型,引进浪潮集团的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MES)与数字孪生平台:前者为生产车间装上“智慧大脑”,后者通过模拟仿真、工艺优化、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构建起自适应生产与创新服务平台。

走进车间中控区,多个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原料存量、产出数量、产品规格、设备运行参数、工作总量分析等各项指标一目了然。“关键设备联网率已达100%,数据全程采集、实时更新,管理人员随时掌握生产动态。”李洪振说,这套系统就像一台“新引擎”,驱动整体生产效率提高20%,人工成本降低近15%。系统还为每件产品赋予唯一身份码,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到物流配送的全流程数据追踪,确保喷糙土工膜等高端产品的生产管控精准可溯。

数智化带来的变革远不止于此。针对生产中混料慢、混合不均匀的行业痛点,公司引入全自动智能配料系统,通过数字化算法精准控制原料配比,不仅让配料效率提升约50%,更使产品批次稳定性达到100%。包装环节,全自动智能缠绕机取代人工套袋、缝合的传统方式,包装速度提升3倍以上,彻底解决了“前端生产快、后端包装拖后腿”的难题。

从“老笨粗”到“高精尖”,浩阳环境的转型展现了数智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效应。如今,数字化已渗透到生产、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智能制造发展锚定方向、明确路径,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总经理赵奎利表示,企业正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加速推进数智化转型落地。眼下,新建的数字化办公大楼、数字化展厅、国家认可实验室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建成后大楼将集成智能生产调度、数字展示、质量管理、数据追溯、协同办公等核心功能,实现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库的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迈上新台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孙芷琪 姜伟 通讯员|司晓娟 王大志 赵爱勇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