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慧 济宁报道
如果你来济宁,你会看见这样一座城——
青石板路,红墙黄瓦,金声玉振;画舫垂柳,拱桥流水,运河风情……蓦然回首,汉服翩翩,尼山璀璨,儒韵新声在时光中悄然生长;抬眼望去,汽笛声声,舟楫穿梭,一条文化大河正驶向现代文明的星辰大海。

驻足间,时光在此重叠。济宁,这片承载历史厚重和人文荟萃的沃土,持续深耕文化“两创”,而今新枝发华,生生不息。
文化,是这座城市的脉络
漫步济宁街巷,走过运河堤岸,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触碰历史的年轮。

曲阜孔庙的飞檐斗拱承载着儒家文化的思想智慧,尼山圣境的灯火映照着“礼乐文明”的当代新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波光见证着“漕运往来”的千年脉动,而在曲阜鲁源村的儒韵街巷间,仍诉说着“弦歌不辍、诗礼传家”的圣城风华。

三孔巍巍,运河汤汤,两千多年的文明在此沉淀。然而,济宁并未止步于历史的辉煌。从新老三孔的文脉赓续,到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落子布局,到儒家经典全球传播的深耕实践。儒学在当代学术中焕发新生,运河在时代发展中重焕荣光,这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现代实践,正以系统性布局、创新性表达,在孔孟之乡铺展成跨越古今、连接世界的生动图景。
新生,是这座城市的表情
在济宁,文化从不止于典籍深耕,而是可触摸、可参与、能回味的鲜活日常。

你可以循着“跟着孔子研学游”六大主题研学线路,感受诗意儒风;也可以泛舟微山湖的晚霞,重走湖上秘密交通线,感受红色文化的现代表达。AI技术让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开口说话”;“好Young济宁”青年网络传播提升行动让青年与城市共成长;佩戴MR眼镜游三孔,与孔子弟子对话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儒家文化;“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烟火与雅韵交融,打卡盖章、手绘明信片成为游客追捧的打卡热潮;逛民俗市集、听太白湖音乐会,踩着青石板路吹过李白曾遇的晚风,每一步都踏在古今交织的文化肌理上。

济宁,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沉睡的文化苏醒为可感可触的生活场景,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也是一座永远在更新的创新场。
交流,是这座城市的桥梁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因互鉴而鲜活;文化,因传承而不朽。
近年来,济宁积极搭建文明互鉴的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吸引国内外嘉宾学者共聚圣城,凝聚“尼山共识”,贡献“尼山智慧”。

此外,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以及青年儒学论坛、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等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相继承接落地;“云祭孔”联动全球文庙,实现千万人次跨时空参与;设立全国首个“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开展“视听济宁”“文化济宁”“走读济宁”系列外宣项目等。济宁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儒家智慧汇入世界文明的星辰大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
温情,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济宁将以文化人、以德润城融入文化建设的肌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温暖的底色。

在这里,文化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敬师礼”在千所校园传承礼乐精神,以“礼”“乐”“艺”“诵”“武”“游”为核心的“新六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3700处儒学讲堂让圣贤智慧走进百姓生活,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这里生根发芽,政德教育涵养干部初心,“和为贵”调解室将儒家智慧融入基层治理……传统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润的育人土壤,化作这座城市最温情的底色,成为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根脉与新枝,共同生长。所以,何为济宁的文化“两创”?
它是让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只是回望的坐标,更是前行的力量。它让这座城市在“拔节生长”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它藏在每一处被温柔以待的文化遗产里,藏在每一次传统与时代的巧妙嫁接里,藏在每一颗被文化浸润过的平常心里。

如果你来,你将看见——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城市在生长中温暖,这座城市,正用最古老的文化种子,培育出最现代的生活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