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 | 禹城市安仁镇武庄村:引黄渡槽架起“立交河”

©原创   2024-05-16 08:24   ​德州日报

5月10日,站在禹城市安仁镇武庄村西的引黄渡槽上,可以看到滚滚的黄河水从徒骇河上“跨过”,脚下是黄色的黄河水汹涌奔流,渡槽下是清澈的徒骇河静静流淌,形成了“河上有河”的奇观。

武庄村党支部书记武可元介绍,作为引黄的“水上立交”,槽身采用国内领先的三向预应力结构,是国内解决渡槽大跨度的新技术,集水利工程的巍然大气与景观工程的精细美妙于一体,成为“两河牵手”工程的亮丽景观。武庄渡槽为武庄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因河而兴
      武庄村曾有热闹的大集

武庄村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水资源,现有村民200余户、600余人,村内有王、周、许、武四大姓。

据武可元回忆,明洪武年间,德州经历战火洗礼,人口凋敝。武氏祖先从潍坊青州、诸城迁居于禹城市房寺镇石佛寺村,后来分家,其中一户便迁到了徒骇河南岸的小邹村。当时,村内有邹姓和许姓两大家族,随着邹姓家族的没落,村庄改名为许武村。直到上世纪20年代,武姓人口占村内绝大多数,村庄改名为武庄村,沿用至今。

历史上,武庄村曾有一个渡口码头,沿徒骇河运输的商品就在此中转,久而久之就在武庄村就形成了一个大集。附近村民逢五逢十就来赶集,武庄村商业获得发展,那时候村里有三家油坊、一家中药店,很多村民经营小吃店、商店,武庄锅饼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吃。上世纪40年代,武文畔是村里的一名中医,也是中药店的老板,他乐善好施,遇到穷人前来就诊,他都不收钱。新中国成立后,武文畔主动把自家的药店和药方捐献给了国家,在当地传为佳话。随着武庄桥的建立和徒骇河航运的没落,武庄大集在世纪60年代也取消了。

挖河建坝
      武庄渡槽让黄河水跨徒骇河而过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次,禹带着徒众来到一条河边,刚要测量河水的深浅,突然洪水暴发,数米高的浪头咆哮着滚下来,一下子就卷走了10多个人。徒众们惊骇万状,纷纷往高处走避,这才躲过一劫。这条河是禹的徒众受过惊骇的地方,所以就被命名为“徒骇河”。

徒骇河自得名“徒骇”开始,就是一条难以驯服,危害四方的“害河”,历史上,徒骇河曾多次泛滥,殃及两岸百姓。武庄村就在徒骇河南岸,脾气暴躁的徒骇河曾经让村民深受其害。

为了治理徒骇河,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一起发起了攻坚战。据《禹城县水利志》记载,1966年至1979年,是禹城水利工作大发展的时期,徒骇河的干支流河道均按“六四型”排涝、“六一型”排洪标准进行了全面治理。据武庄村原支部书记武光岭回忆:“每年秋末冬初农闲时,在水利部门的组织下,各地村民便带上工具、车辆,整理好简单被褥,浩浩荡荡的治河队伍开往治河工地。”武庄村很多村民家都住过外地的挖河人。“要想吃馍,深沟大河”,这是当年人们苦干实干的口号,人们一天三顿吃窝头、大锅菜和咸菜,喝大渣子粥,偶尔吃一顿白面馒头就像过年一样。经过不懈的努力,过去经常兴风作浪的徒骇河,被改造成温顺的灌溉附近良田的幸福河。

上世纪70年代,为引黄济津,在武庄村修建了武庄渡槽。渡槽就是两端与渠道相连接的桥梁式水槽,也叫过水桥,主要作用是输送水流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主要用砌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

原武庄渡槽1971年开始修建,1972年投入使用,是单孔开放式钢筋砼板梁结构,设计流量为80立方米每秒。1984年在附近又建了同类型窄渡槽一座,设计流量为20立方米每秒,黄河水就经过东西两条渡槽顺利跨过徒骇河向北流淌。这两条渡槽是德州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引黄济津、济冀的重要输水渠道,经多年运行,它已严重老化,制约了引黄供水的顺利运行。

“为扩大总干渠输水能力,2012年,在两条渡槽之间重建了新的武庄渡槽,新渡槽设计流量120立方米每秒,能够更好地保障市民的饮水安全。”安仁镇人大主席孙义介绍,武庄渡槽是引黄总干渠跨越徒骇河的交叉建筑物,引黄河水源跨过徒骇河,经尚庙闸流入马颊河再到三水厂。

“两河牵手”
      为村庄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们特地从禹城市里开车过来的,既看到了‘立交河’的壮美景观,还在大棚里采摘了甜瓜,真是不虚此行。”正在武庄渡槽品尝着甜瓜的游客张新玲说,站在武庄渡槽上眺望徒骇河,只见红绿相间的沿河公路、健身步道、骑行车道宽敞笔直,乔木、花灌木、常绿灌木错落有致、景观带花卉美不胜收。

武庄村抢抓“两河牵手”重大机遇,坚持绿色生态理念,以武庄渡槽为中心,计划建设渡槽时代记忆馆、玻璃栈道等景点,打造一批有质量、有流量的网红景点。

“我们将结合自身水网密布、水系发达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渡槽文化价值,以点带面,推动特色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游、生态游、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等农文旅融合产业,不断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武可元介绍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路龙帅 通讯员|庞占英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