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文明实践浸润生活

2025-07-23 11:08  

一支钩针,一团棉线,在星凯社区李敏和邻里姐妹的手中,变成了精致的围巾、发夹。这间小小的编织工坊,不仅是她们居家增收的平台,更是天衢新区文明实践悄然浸润生活的缩影。

城市有温度,幸福在细微处生长。近年来,天衢新区深耕文明实践,通过阵地延伸、能人带动、品牌激活,让文明的律动,成为这座新城最动人的底色。

社区主理人:

从一团毛线到社区纽带

在李敏的编织工坊里,彩线翻飞,笑语不断。很难想象,这位社区“主理人”带领20多位邻里姐妹,用巧手编织的作品,正通过社区市集走向市场,也“织”密了邻里情谊。

让居民做主角,是破解服务难题的钥匙。2025年,天衢新区创新推出社区“主理人”制度,精准发掘、培育像李敏这样的社区能人。借力“线上招募+线下挖掘”,半年时间,31位涵盖调解、教育、健康、文化等多领域的“主理人”脱颖而出,成为社区治理的“新主角”。

制度要活,关键在精准匹配。新区开发的“居民点单”系统成了“智慧红娘”。每月收集的民生诉求,经大数据分析,智能“派单”给最合适的“主理人”:

退休教师张建国的“银龄调解队”,成功化解邻里纠纷43起,成了社区“和事佬”;

90后程序员王磊的“手机课堂”,让200多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乐享智能生活;

明德社区的“旧物改造坊”,推动废旧物品再利用率飙升60%,环保又时尚;

商户联盟的“爱心驿站”,成了户外工作者歇脚充电的“暖心港湾”。

“现在推开单元门,到处都是熟面孔。” 居民赵秀芬的感慨,道出了“陌邻”变“睦邻”的真实变化。数据显示,新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跃升至92%,半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文明,正实实在在融入角角落落。

移风易俗小分队:

把“新风”吹进32个村院里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这‘十反对、四提倡’您了解下?”“咱们一起树新风,破旧俗!”在抬头寺镇的田间地头、农家院坝,一支支由村干部、网格员、村民组成的“移风易俗小分队”正走村入户。一声声家常话里的耐心讲解,一张张倡议书的递送,汇聚的是推动文明乡风的暖心力量。

阵地是根,队伍是叶。抬头寺镇建成1个实践所、32个实践站,文明实践阵地村村覆盖。依托这些“百姓之家”,101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应需而动。“我们第一时间响应集结,就是要让新风尚真正入脑入心。”抬头寺镇党委书记邵士良说。

“所、站”联动,织密服务网。天衢新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等资源,全力构建“中心—所—站”三级服务阵地,打造群众爱来、有事能办的“百姓之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为骨干,文明实践就有了坚实的组织根基。”天衢新区党群工作部文明办主任董运介绍,这些星罗棋布的阵地,成为涵养文明新风的坚实土壤。

周二之约:

四年风雨无阻的“头”等大事

“剪得真精神!辛苦你们了!”

每周二,长河街道绿城社区的小广场就格外热闹。义诊义剪的摊位前,居民们有序排着队。

剪刀清脆开合,灰白的发丝簌簌落下。理完发的老人,摸着清爽利落的发型,笑容满面。旁边的义诊区,穿着白大褂的志愿者一边给大爷量血压,一边轻声叮嘱:“血压有点偏高啦,平时饮食可得注意,少盐少糖哦。”

这支“周二志愿服务队”,由社区沿街理发店、医疗机构的热心人士组成。从2021年7月至今,风雨无阻,260多个周二,服务居民上万人次。一次简单的理发、一次基础的检查,成了居民们信赖的“周二之约”,也成了社区最温暖的风景线。

常态化,靠的是多元化支撑。天衢新区深挖资源,联动社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盘活城市书房、青年之家、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商超、研学基地等各类空间,精准对接“老、青、幼”不同需求。志愿服务的“毛细血管”延伸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让“随手公益”成为可能。

从袁桥社区维修队员满手油污的专注,到绿城社区“周二集市”里老人满意的笑容;从十二里庄防溺水课堂上孩子们凝神的脸庞,到各社区文艺舞台飘扬的歌声与欢笑……天衢新区的文明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春风化雨的浸润。

一支钩针、一次宣讲、一次义诊、一次维修……这些看似微小的光点,正汇聚成照亮城市文明的星河。文明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天衢新区的街巷阡陌,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人心的幸福之花。载文明而驰,沐清风前行,这座新城的故事,正由每一位居民共同书写。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