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上背包晃动的盲盒玩偶里,在工位那盆“放轻松”的绿植旁,在“禁止蕉绿”香蕉摆台被摘下的瞬间……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内卷”与“焦虑”成为高频词,一种为情绪付费、为快乐买单的消费新潮,正在天衢新区的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记者近日走访天衢新区的商场、校园周边发现,商家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各类主打“情绪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层出不穷,年轻人正用消费行为解锁属于他们的“开心密码”。
走进天衢新区澳德乐广场的一家店铺,货架上色彩斑斓的“捏捏乐”格外醒目。仿真包子、蛋糕、呆萌小黄鸭……这些价格从几元至十几元的玩具,被店主称为“解压神器”。“购买主力是大学生和年轻上班族,尤其周末销量最好。”店长介绍,指尖反复揉捏的触感,成为释放压力最直接的出口。
几步之遥,“Goodlove古乐屋”和“卡游”店内,则是另一种情绪消费的天地。
盲盒凭借其“未知的惊喜”,持续点燃消费者的收集欲与社交热情,玩家们在线上交流群、互换群中寻找共鸣。而“谷子”(漫画、游戏衍生周边如海报、徽章、透卡)则承载着年轻人对虚拟角色的情感投射与精神寄托。“收藏‘谷子’,就像收藏一份热爱。”店长李女士道出其热销的缘由。
在卡游店内,仇女士正为妹妹购买一整盒“小马宝莉”盲卡作为期末奖励。“现在小学生聊天,集卡是共同话题。抽到稀有卡时,那种兴奋藏不住。”她笑着说。这背后,是情绪消费在更年轻群体中的渗透: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出口,也成了社交互动的媒介。
天衢新区发改统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区内盲盒盲卡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幅超50%。消费群体高度集中于未成年人,特别是“10后”。调查显示:学校周边83%的文具店、便利店销售盲盒盲卡,全区约85%的中小学生接触过此类产品,其中近半数存在重复购买行为,部分消费者日均花费超10元,个别月消费甚至达800元。
从事玩具批发8年的朱女士敏锐地捕捉到变化:“年轻一代消费观念在变,从重实用转向重情感。他们更愿意为能带来愉悦、缓解焦虑的商品买单。”情绪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正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看重。
情绪消费的蓬勃兴起,无疑为天衢新区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多元色彩。它精准击中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疏解压力、寻求陪伴、获得即时快乐的情感“刚需”。
然而,任何一种消费模式的兴起,都伴随着值得关注的维度:数据揭示的未成年人高参与度及部分非理性消费,如高复购率、个别高额支出,提示着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加强教育与消费引导,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情绪价值虽珍贵,但也需警惕过度商业化包装或利用心理机制诱导非必要消费。产品的创新应立足于真实的情感需求,而非制造虚幻的满足。依赖物质消费获取的即时快乐,其持久性与深层满足感,相较于建立兴趣爱好、良好人际关系等,值得个体和社会深入思考。
情绪消费的走红,本质是消费者对商品情感附加值需求的觉醒。这为市场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未来,能否有更多元、更健康、更具文化内涵的“情绪+”产品与服务涌现?
无论是设计更巧妙的解压工具,承载文化共鸣的文创产品,还是促进真实社交的体验服务,只要能精准触达情感需求,并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情绪消费这片蓝海,将在满足“开心密码”的同时,为天衢新区乃至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描绘出更具温度与深度的图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