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走进庆云县水发航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股淡淡的韭菜清香扑面而来。大棚内,绿意盎然的韭菜整齐挺立。46岁的刘秀清——产业园韭菜板块生产经理兼技术主管,正俯身细致地指导工人清理韭薹。“你看这韭菜秆,粗壮有力,但还得再等等。”她嗓音沉稳,“等到大雪把养分压回根部,春节那茬韭菜,才叫一个香!”
毕业于德州农校的刘秀清,从事农技工作已有25年,2018年入职山东水发航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番茄棚转战韭菜田,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把有机韭菜种成了金字招牌。她本人也被聘请为德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蔬菜专委会秘书长,获评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先进个人、德州市蔬菜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上百次试验,让韭菜“吃”上“绿肥”
产业园最初以种植番茄为主,但时间久了,部分棚膜的保温性能大不如前,冬夜温度难以维持,番茄品质逐渐下滑。2023年,刘秀清把目光投向了韭菜——它抗寒、稳产,更符合现实条件。
但她不甘于平庸:“市面上很多韭菜靠化肥催长,外表光鲜,却没了韭菜该有的味儿,农残更是让人担心。”她决心种出“有本味儿”的韭菜,走绿色有机之路。
这条路并不轻松。早在2008年种黄瓜时,她就尝试用玉米秸秆发酵沼液,效果喜人。但转到韭菜,规模扩大到75个大棚,老方法却失灵了。秸秆紧缺、发酵速度跟不上,韭菜缺营养,她急得嘴角起泡。
工人议论纷纷:“种个韭菜,需要这么折腾吗?”但她不愿回头。没有秸秆,她就地取材:芝麻油渣、西红柿废秧、椰糠条……这些“废料”在她眼中全是宝。
她整天泡在发酵池边,闻着酸臭测pH值,手磨得起了一层又一层茧。失败如影随形,有时发酵过头“烧苗”,她就蹲在地里一株一株找原因,笔记写满三大本。
终于,经历上百次试验后,她破解了“绿色密码”——专用微生物菌剂搭配“废料”,发酵更快,养分更均衡。“沼液灌根、滤液喷叶、沼渣还田,一点不浪费!”她带领团队升级发酵系统,加装温控、滴灌设备,让每一株韭菜“吃”上精准的营养。
新技术带来大不同:产量提高20%至30%,韭菜生命周期延长,化肥大幅减少,韭蛆也少了。韭菜叶片厚实、秆茎粗壮,入口鲜嫩回甜。刘秀清用“认死理”的坚持,铺就了一条绿色种植的新路。
拿下绿色有机双认证,订单络绎不绝
韭蛆和灰霉病,是韭菜的“头号敌人”。“一闹起来,减产不说,打药就容易农残超标。”这是行业里的老难题。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刘秀清查阅各种资料,在韭菜地里一蹲就是半个月,把韭蛆的习性摸得透透的:“这虫子怕高温,喜欢潮湿。” 那就给它“蒸桑拿”——高温覆膜闷棚,把虫卵全杀死;再配上哈茨木霉菌,灰霉病也没了踪影。
但她并不止步于此。“防病得从根上抓。”她织起一张 “养根+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全流程防控网:松土养根,提高肥效;生物菌肥促根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滴灌控制湿度,破坏韭蛆产卵环境。虫害少了,韭菜更健康,品质与产量稳步上升。
去年,刘秀清培育的韭菜通过了绿色和有机双认证,韭菜亩产达7500公斤,抽检合格率100%。北京的采购商直竖大拇指:“刘经理的韭菜,我们放心!” 如今订单络绎不绝,春节时仅商超渠道3天就订购5万公斤。
刘秀清依然不敢松懈,“目前韭菜供不应求,我们计划对韭菜种子进行田间改良繁育实验,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种植,让更多人吃上健康、够味儿的好韭菜。”
雨夜逆行,用担当守护“菜篮子”
去年8月28日深夜,暴雨突袭庆云。刘秀清正在家里整理种植记录,顿时坐不住了:“韭菜绝不能涝,根一烂,全完了!”
她抓起一把伞冲进雨里,一路奔往产业园。值班工人正在排水,她迅速加入,一边指挥大家划分区域、架设抽水泵,一边逐棚排查积水情况。雨幕中,她的身影在大棚间穿梭,裤脚沾满泥浆,雨水顺着头发往下淌。“再加把劲!水排得快一分钟,韭菜就多一分希望!” 她的声音格外响亮。
这一忙,就是一夜。直到次日中午,积水退去,工人累得瘫坐在地,她却仍在俯身查看韭菜根茎:“雨停不等于安全,高温高湿最容易生病虫害。”她迅速制定善后方案:喷施叶面肥增强抗性,追施生物菌剂抑制病菌,松土固根防倒伏。随后一个月,她几乎住在大棚,日夜记录韭菜长势,调整管理策略。看着原本有些发蔫的韭菜重新挺立,刘秀清才松了口气——产业园的韭菜不仅没断供,还保持了一贯的高品质。
“种地就是这样,困难来了,不能躲,只能迎上去。”刘秀清抹去额角的汗,笑容朴实,眼里闪着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尹晓燕 通讯员|刘立颖 李煜群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