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州市委党校2025年科级班的学习中,我结合课堂所学,走进宁津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现场,从理论思考到现实观察,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烟火人间的蓬勃生机。
制度之维:闭环设计让民主可感可触
在党校课堂上,我们反复研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宁津县的“八有”闭环监督机制,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从议题征集到效果评议,每个环节公开透明、环环相扣。例如,针对工业区排污问题,代表建议被拆解为12项任务,3个月内整改到位,企业主与村民同步收到反馈单。这种“问题不解决不撒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的韧劲,体现了民主制度从“纸面”到“地面”的跨越。
更令我深思的是“422”建议直通机制。通过四类平台公开建议办理进展,双线督办压实责任,双挂钩联动绩效评价,代表建议办结率98.7%、满意率95.2%的数据背后,是民意渠道的畅通与监督效能的提升。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宁津以制度创新将这一要求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阵地之变:民主根系深扎群众沃土
党校课程中,“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宁津县将87个“家站室”中的23个迁至广场、集市、公园,让民主阵地“下楼出院”,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呼应。在相衙镇社区广场的玻璃房工作站,群众“买菜遛弯就能反映事儿”;刘营伍乡的“葡萄架下话民生”、杜集镇的“直播助农工作室”,则让民主与产业振兴、民生改善深度融合。
这种“一站一品”的阵地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迁移,更是民主理念的重构。它打破了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无形壁垒,让民主从“会议室里的议事”变为“田间地头的对话”。正如一位村民所说:“以前觉得民主是上头的事,现在发现它就在家门口。”
数字之翼:技术赋能民主全时在线
学习“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时,我曾思考技术如何赋能民主。宁津的“码上见代表”平台给出了答案:每位代表拥有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留言,48小时内响应率达90%。县人大代表曹晓东用“随手拍”监督破损路面,两天内完成修复;常委会文件线上审阅、民生实事票决结果实时公示,数字技术让民主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永不掉线”。
这让我联想到总书记关于“让互联网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的论述。宁津的实践表明,数字赋能不是简单叠加工具,而是通过重塑流程、优化体验,让民主更高效、更贴近。
民心所向:民主实践凝聚治理合力
在党校研讨中,我们常探讨“民主与治理效能”的关系。宁津的答案是:公民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建议直通检察整改报告;“两官”履职评议引入律师参与;12345热线数据融入监督……这些举措让群众声音直接进入决策层,推动解决1700余件民生难题。
更深刻的是,宁津以“五建三提升”为施工图,将党建品牌、制度机制、数字平台等要素系统整合,形成“民主—治理—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党员代表牵头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代表+网格”模式助推重点项目落地,生动诠释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走出党校课堂,再看宁津实践,我更加理解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政治建设的宏伟蓝图,更是社会建设的细微落笔——是集市上扫码的瞬间,是葡萄架下的恳谈,是手机里弹出的办结反馈。
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避免了那种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弊端。当理论照进现实,当制度融入生活,民主便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感知。这场源于党校学习的思考之旅,让我坚信:扎根人民沃土的民主,终将在烟火人间枝繁叶茂。(作者杨荣琪,系德州市委党校2025年科级班第5期学员,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