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进行时·聚焦改革精品案例】德州系统推进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 | 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德州路径

2025-04-22 00:21   ​德州日报  

黄河奔涌,运河蜿蜒,在鲁西北平原上勾勒出独特的水系脉络。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人均水资源量23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全省的61%。

面对“先天不足”的水资源现状,近年来,德州扎实推进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通过构建智慧水网、创新管理机制、深化综合改革,蹚出了一条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7.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75%,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开源节流:
构建全域水系连通新格局

站在马颊河李家桥闸口极目远眺,170米宽的河道如玉带蜿蜒,穿行于广袤田野。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作为列入山东水网“一轴四横”体系的重点水利工程,通过疏浚治理徒骇河、马颊河两大干流及宁津宁北河、乐陵跃马河、武城六六河等中小河流,能够新增雨洪资源拦蓄能力60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的水量。



“工程全部完工后,河道蓄水量可增加1000万立方米,汛期拦蓄效率提升40%。”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建设管理处处长李文涛介绍,我市加快构建“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的水网体系,着力实现五河相连、三库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随着杨庄水库、临邑第二水库等5座水库开工建设,德州逐步构建起“长江水保生活、黄河水保生产、雨洪水保生态”的多水源配置体系。中心城区三库连通调水工程通过36公里输水管道实现水库间水量互济,日调水能力达30万吨,将破解“守着大河没水用”的瓶颈。

在宁津县现代化灌区,300米跨度的大型平移式喷灌机正精准灌溉。这种灌溉模式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可将亩均用水量控制在30立方米以内,较传统漫灌节水60%。作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宁津县投资3.84亿元完成23万亩高效节水改造,实现国企和种粮大户规模流转土地高效节水全覆盖。

我市系统谋划实施以“水资源集成利用、工艺集成创新、科技集成引领、水价集成改革、水权集成交易、部门集成监管”为核心的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初步实现“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长江水用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用水效率提升上来”目标,探索出北方地区“缺水城市不少水”的治水新路径。

智慧赋能:
数字技术驱动精细化管理

时下,走进德州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反映着全市661家取用水户的动态信息。这套整合水利、税务等10个部门数据的水资源管理“一张网”,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精准识别无证取水、私打机井等违法行为,典型经验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50个创新示范应用”。“中心启用以来,通过实时流量监控和电子取证功能,用水秩序规范化程度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书芹介绍。



数字化变革重塑用水管理模式。平原县创新实施水资源CGO(水政服务官)制度,让企业感受到“管家式”服务。通过水政服务官与取用水企业结对,指导办理取水许可等涉水事项,靠前开展取用水监管服务,对即将达到许可水量的及时预警提醒,源头上防止超许可或超计划用水。这种前置式管理使平原县在被列为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区后,仍保持规上工业产值8.2%的增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9.6立方米。

在潘庄灌区总控中心,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水位、流速等数据曲线,工作人员轻点鼠标,30公里外的引黄闸门应声开启。潘庄灌区——这座承担着8县市生产生活用水的山东第二大灌区,如今已形成“水陆空”立体感知网络。卫星遥感与前端感知设备实时采集数据,水动力仿真模型对配水方案进行三维预演,智能巡渠系统替代了人工巡查……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让黄河水沿着6000多公里的渠道精准流向田间地头。潘庄灌区运行维护中心副主任张德宁介绍,系统能自动生成最优调度方案,测流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0%,误差控制在3%以内,真正实现“数据跑腿替代人工跑路”。

工业领域的智慧化实践同样亮眼。华鲁恒升化工园区内,每小时2000立方米的再生水处理设施将生产废水转化为达标回用水,企业年节水1500万立方米。这种“生产规模扩大、用水总量不增”的成效,正是我市实施“水效领跑者”行动结出的硕果。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38家,其中30家为2024年新增。

破题增效:
综合改革激活节水内生动力

改革红利在田间充分释放。宁津县将72.13万亩耕地的用水权确权到户,建立交易管理系统,带动年节水1500万立方米。“过去浇地‘大锅饭’,现在节水能变现。”宁津县种粮大户张建军向记者展示着手机上的水权交易APP,他采用喷灌设备年节水4万立方米,并通过水权交易方式获利6000多元。这种市场化机制使改革主体的农业用水效率提升20%,亩均灌溉成本降低30多元。

放眼平原县,通过优化区域供水结构、搭建多水源供水管理平台、制定出台综合水价政策等措施,探索形成了“一个水价+一企一定额+累进加价+节水奖励”的水价新模式,构建了黄河水、长江水同质同价“双保障”的供水新秩序,有效促进了区域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市已建立用水总量三级预警机制,当县市区用水量达到指标80%时触发黄色预警,90%时升级橙色预警,接近100%时实施限制性措施。2023年夏灌期间,武城县因用水量逼近红线,系统自动暂停3个高耗水项目审批,通过调配再生水保障了12万亩农田灌溉。

从粗放用水到精准治水,德州以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新格局。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创全国‘全市域’水预算管理试点,积极推行‘节水贷’和合同节水,大力推动节水产业发展,深化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改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通讯员|李禄超  李巍仑

编辑|董建新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