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千年运河新脉动

2025-04-22 00:32  

千年大运河,通南北、联古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枚明珠。大运河德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原真古貌的自然景观和传承千年的人文资源,成为德州文旅发展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的运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大运河德州段保持原真古貌,处处生机盎然

守护原真古貌 讲好文化故事

4月15日,74岁的德城区居民刘风友漫步在九龙湾公园内,园内林木葱郁,湖水静谧,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有亭台楼榭的古色古香,还特意保留了第一水厂的旧设备,供人们参观。“运河还是以前的运河,但运河两岸早就变了模样。”这几年大运河的巨大变化让从小生活在附近的刘风友欣喜不已。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21年7月,作出了“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的战略安排。当年8月,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成立。2022年2月,市十六次党代会提到,德州将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赋予城市文化灵感,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成为城市新名片。为此,我市编制《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成立德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团公司,推进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集中展示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景观,全面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保护利用方面,我市坚持大运河两岸1万余亩土地不作商业开发,并累计投入30多亿元,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建设了3100多亩的大运河生态林场,还规划建设了大运河两岸绿化项目,打造防护林等生态隔离保护带,建设堤顶路景观带,建设全域国土绿化示范区,打造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2022年4月,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为发掘运河文化,我市依托漕仓遗址建成了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北厂曾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有近900年的历史。文化馆让老人们留住了乡愁,也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二屯镇人大副主席刘倩介绍。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发现德州运河文化之美暨标志性宣传语”建言征集活动、德州运河文化摄影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德州)论坛等宣传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编印《德州运河文化丛书》一套六卷,筹建大运河研究图书馆和大运河讲堂,通过电影、戏曲和小说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讲好德州大运河故事。

加快文旅发展 做好融合文章


改造提升后的运河古街成了网红打卡地(资料照)

一到傍晚,德城区运河古街上就多了许多休闲散步的市民。运河古街是一条透着古韵的文化街区,青砖灰瓦、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一直以来,德州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谋划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让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大运河展现出新的活力。

“‘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中的德工文创园、九龙湾公园、马拉松赛道等项目均已建成使用,目前正在推进杨家圈、苏禄王御园改造提升等续建项目,让运河沿线文化项目看得见、进得去。”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办公室联络员高路强表示。以民俗村落、文化集镇、特色古城为支撑,将北厂漕仓遗址、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等运河沿线的文旅资源串珠成线,打造文化体验廊道。充分利用VR、AR、元宇宙等平台和技术,丰富沿线数字文旅新场景,推动文旅向“主客共享、快旅漫游、线上游、云上游”转变。“我们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适时推出符合季节特点的大运河主题旅游线路,精心制作了‘周末微度假’指南。”市文旅局市场推广科科长郭彦说,“最近专门打造了游原真运河、溯两河美景、鉴文物遗址等大运河主题线路。”

“这里有优质的赛道,环境好,离城区近,我每天骑车都来这里。”4月15日,在马拉松赛道骑行的德城区居民杨勇说。作为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连通廊道的重要节点,位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减河南岸的马拉松赛道已投入使用。

四女寺镇人大主席徐志浩表示,他们借助马拉松赛道积极承办京津冀鲁自行车交流赛、2024德州“两河牵手”户外运动嘉年华活动等省市级体育赛事,还利用运河资源举办了乡村文化旅游节、德州冰雪节暨冬季露营季等活动。“通过‘体育+文旅’的发展模式,营造了‘月月有活动,处处有精彩’的浓厚氛围,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文旅特色镇的品牌吸引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徐志浩说。

“结合建设特色体育名城,体育旅游成为新热点,我们持续加强对全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发掘,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市文旅局局长柳骁表示,我市以文旅融合为引领,推动运河文旅与创意、工业、文玩、体育等多业态、多领域融合发展,构建“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依托大运河畔的德州古玩市场,积极发展“文玩+旅游”,计划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大型文玩艺术品交流大会,全年举办地摊集市200场以上,叫响“周末假日去哪里好,德州运河边上来淘宝”的特色品牌。“我们还将结合大运河地域文化特点,积极探索打造‘生态+旅游’‘科技+旅游’‘交通+旅游’‘非遗+旅游’等文旅新业态、新产品,全面推动德州大运河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柳骁说。

做好保护传承 展现非遗魅力

3月23日,市文旅局发布公告,对《德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条例》明确提出,具有突出价值和文化代表性的大运河河道、水工(航运)遗存以及伴生的历史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列入保护名录。

大运河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文保单位集中连片,非遗项目独具特色,旅游景区星罗棋布。据统计,沿线分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9处,各级非遗代表名录949项,A级旅游景区15家。为做好大运河文物保护工作,我市颁布实施《德州市文物保护条例》《德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出台《关于推进做好大运河德州段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工作自此进入法治化新时代,实现了“多规合一”。此外,我市还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四有”保护工作要求,在我省率先规范完成世界文化遗产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区划调整和矢量图制定。落实安全巡查制度,加强大运河遗产本体保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守护好大运河遗产安全底线、红线。

4月1日,在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黑陶雕刻大师毛军正神情专注地在一件黑陶笔筒上篆刻诗文。黑陶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但在岁月流转中,黑陶技艺曾一度失传。20世纪70年代,我市率先让黑陶技艺再次“复活”,并与现代技艺结合,使其成为展示中华经典文化的艺术珍品。如今,黑陶烧制技艺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陶作为“大国礼器”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我市深入挖掘运河传统工艺、曲艺、民俗等非遗项目,强化各级非遗传承人培训,不断推进运河非遗传承发展。如今,德州黑陶、建志剪纸、德州窑红绿彩、金丝彩贴等运河沿线的“德州手造”飞上“云端”,非遗传承更活、更靓、更出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邱杨 于宁
编辑|秦超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