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深化产学研融合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原创   2025-07-17 01:47   德州日报

2025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将于7月17日在我市举行,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盛宴”:大会汇集234家企业的560项需求,引来23家国家级学会、33所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必将为德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连续3年荣登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4位,这次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选择在德州举行,正是对我市创新发展成效的充分肯定。

厚植创新沃土 激活主体动能

为让创新活力充分奔涌,我市从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制度根基,为科技创新打造了一片沃土。

高规格组建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如同精密的“导航系统”,将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等环节拧成闭环,打破了部门、区域壁垒,形成跨领域协同的创新合力。在此基础上,“科创十条”与科技强市实施意见相继出台,23项实施细则如同毛细血管,将政策红利精准输送到创新链条的每个环节。这套覆盖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以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政策的温度,最终转化为市场主体的热度。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我市有效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26家,搭建起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在内的全过程孵化体系,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出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构成的“雁阵式”发展格局。

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64家、实现三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增速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预计我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7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0%。

攻坚核心技术 筑牢平台底座

7月12日,在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将D-阿洛酮糖产品打包装箱,准备发往海外。百龙创园是国内功能糖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他们通过政府牵线,联合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百龙创园营养健康创新中心,组成研发团队,攻克“D-阿洛酮糖关键制备技术”,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产业链的“痛点”,正是科技创新的“靶点”。我市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精准布局,靶向发力,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科技计划3144个,构建起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攻关路径,集中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余项,争取资金超5.5亿元。今年,联合石油“具备智能通讯的深海/深地高温耐蚀螺杆钻具研发与产业化”等6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争取资金5375万元。推荐“轻量型阻燃隔热玄武岩纤维复合织物开发与应用”等40个项目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并纳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创新平台的坚实支撑。我市实施创新平台筑基行动,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4家,建设市级创新平台1775家,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孵化、产业应用“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县域创新能级显著提升,齐河县、德城区先后获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齐河高新区晋升省级高新区,全市形成“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农科园+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农高区”的多层次、多维度创新载体网络。

畅通转化链条 汇聚人才合力

今年5月,市科技局组织2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北京,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双方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挖掘招商线索3条,为科技成果落地架起 “桥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我市构建“1+1+1+N”中国科学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精准链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推动优质成果落地德州。今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精准推送105项先进科技成果。

我市布局建设 21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深化“1库2平台3主体”协同机制,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60余项。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超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推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高效衔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7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在人才引育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全市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24人、省泰山人才工程13人,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到1900人次。深化产才融合,创新实施科技人才赋能 “十百千” 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选派159名高层次人才下沉企业担任 “科技副总”,推动500余家企业与287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王世林 张帆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