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梯度培育 专精特新企业活力涌

©原创   2025-07-24 00:13   德州日报

近日,从省工信厅传来喜讯,我市沃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74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我市坚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不动摇,今年以来持续加大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他们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细分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明确路径,实施专项行动,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发展梯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市工信局局长孙洪魁介绍。

政策托举 创优环境
企业发展有信心底气足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从“小而多”迈向“精而强”的转型升级密码。近年来,我市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上可圈可点,但一些企业依然面临专业化根基不稳、创新动能不足、产业链协同不深等问题,量质齐升亟待破题。

今年3月,我市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集成政策、创优环境,以五大行动为突破,护航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实施专业夯基提质行动。支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招引工作,推动各级产业园区、孵化器、科创基地、双创基地等项目孵化;充分发挥市级创业投资类基金引领作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按制造业产业链制定培训方案,系统设计培训课程,着力提升企业家基础素质和深化发展能力;推进数智化转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应用。

实施特色化发展领航行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贯标。

实施创新能力提级行动。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德州产校(院)合作工作机制,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协同推进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链群协同增效行动。持续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对接活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卡位入链;积极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聚发展。

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转型关键期曾面临核心技术突破难、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等瓶颈。市工信局聚焦企业痛点,派驻业务骨干悉心指导,助企建成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率志君团队,攻克了船用电机卡脖子技术;争取政策支持,企业获得各类支持资金600余万元。

“多亏工信部门的全力护航,企业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保障政策,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参与市场竞争更有底气了。”公司副总经理刘宝芳说。

精准画像 专家辅导
逐企逐项逐阶培育

7月16日,在沃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加紧为客户生产工业机器人。不久前成功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让他们的干劲更足了。“之前我们曾连续两年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但因对评价标准吃不透,均未通过。今年能顺利入选,市‘一起益企’专家服务团帮了大忙!”公司负责人于付蒙坦言。

今年4月,沃川公司准备再次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得知市“一起益企”专家服务团成立的消息后,他们第一时间联系服务团寻求帮助。3位专家来到企业现场“把脉问诊”,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4个方面进行辅导,并对申报方案涉及的企业主导产品、细分行业等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随后又多次回访,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申报难题。

我市从企业需求出发,整合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等各类资源,由市工信局联合有关单位、服务机构、驻德高校,精心选拔45名专家,成立市“一起益企”专家服务团,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辅导。

围绕企业“专精特新链品”6个发展维度,市工信局创新逐企逐阶逐项培育模式:逐企“体检”精准画像,对照23项专精特新发展细则,建立“一企一档”,为663家种子企业梳理短板弱项,由专家服务团走访辅导。逐阶规划梯次跃升,制定梯度成长计划,打造“一专多能”企业模式,扩展市场应用场景。逐项“补课”辅导,专家辅导“补”政策,为企业答疑解惑;产校合作“补”创新,联合驻德高校、有关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为中小企业选派优秀“博士伙伴”;产融对接“补”融资,搭建融资服务会客厅,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纾困助企“补”需求,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建立常态化纾困助企机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激发了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648家、专精特新企业80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深耕市场 加速创新
细分领域大显身手

在市工信局局长孙洪魁看来,德州的专精特新企业特点突出,他们不追求“大而全”,注重“专而精”,瞄准某一领域进行深耕,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大显身手。

调查显示,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功培育的禹城市功能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庆云县锂钠电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宁津县电梯设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等1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7月17日,走进齐河县宝鼎重工实业有限公司万吨级自由锻造车间,记者目睹了全球最大24000TEU级集装箱船动力轴的关键锻造过程:一只巨大的机械手将100多吨的钢锭夹举起来,灵活地送进20多米高的万吨锻压机,钢锭像面团一样被镦粗、拔长,最终锻造成直径超3米、长度超15米的船用动力轴毛坯件。

从一家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到“世界船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金牌供应商,再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宝鼎重工副总经理朱伟华将企业的成功总结为“持续的创新突破”。他们组建了研发攻关团队,实施系列技术革新,拥有65项专利,完成15项省级科技项目及成果转化。近年来,公司开始向汽轮发电机转子制造领域进军,为国内外客户研发制造了60吨级的转子,特别是去年启动了300吨级以上重型汽轮机转子项目,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未来,我们将继续向船舶零部件和汽轮机转子两大领域纵深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的领军者。”朱伟华表示。

在我市,像宝鼎重工一样的优秀企业还有很多:山东聚力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全国最大焊丝出口企业;谷神蛋白科技有限公司在保健型大豆浓缩蛋白质的复合生物制备技术和高营养型大豆蛋白肽生产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参与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和生产体系;中昊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力人防防护领域,新产品平开立转式单扇钢结构隧道防淹门实现了关键技术首创;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研发的核心产品环氧网,填补了国内高端环氧网的空白……持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截至2024年底,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建、共建或联建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9.6%,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6.5%,平均拥有发明专利3.3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唐晓颖 通讯员|齐瑞芬 王胜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