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咱们想要块好的接头焦,只能依赖进口——价格高得离谱不说,还得时刻担心断供风险。”8月12日,临邑县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内,碳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维国手捧一块乌黑发亮的接头焦样品,眼中满是自豪的光芒,“但现在不一样了!今年我们自主研发的接头焦,在热膨胀系数、真密度等关键指标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部分关键指标已超越国际标准,这也是我们在高端接头焦领域的一大突破!”
这块看似不起眼的接头焦,背后藏着研发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啃硬骨头”——从原料配比的反复调整,到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每一个参数的微小突破,都让国产接头焦向“替代进口”的目标迈近一大步。如今,恒源碳材料的接头焦不仅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还能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下游企业降本增效打开了全新空间。
同样在2025年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戊烷脱沥青”技术,更是全球同行业首创的“黑科技”。它就像一位精准的“筛选大师”,将沥青收率从25%大幅压降至10%以下。“原料利用率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产品质量也提上去了,连原料选择都更灵活!”刘维国指着生产线,兴奋地解释这项技术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的降本提质成效,让在场者无不赞叹。
接头焦只是恒源碳材料 “产品家族” 里的一员。翻开公司的“产品清单”,核心始终锁定高端碳材料:以年产30万吨针状焦装置为“龙头”,顺着油系高端碳材料产业链往下延伸,电极焦、负极焦、接头焦还有各类副产品“百花齐放”,构建起多元且高端的产品体系。
“别看这针状焦黑乎乎的,它的用处可大了。”刘维国又拿起一块针状焦产品,向来访者介绍,“作为高端石油焦,它广泛应用于电炉炼钢、锂电池、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也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尤其是锂电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针状焦在传统金属冶炼之外,又开辟出一大新兴市场——成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基石”。
针状焦凭借其比表面积大,更易石墨化的独特优势,能显著提升负极的性能。这一特性,为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的高性能运转与长寿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黑乎乎的焦体,可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材料’,少了它可不行!”刘维国笑着说。
为了让“核心材料”品质更优,恒源碳材料下足了功夫。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针状焦焦化专利技术X-CokerTM,搭配 “两炉三塔”工艺,生产出的针状焦质量均匀稳定——真密度、热膨胀系数(CTE)、振实密度、颗粒度等指标均达到国际高等级标准,既能替代进口优级针状焦,更能满足超高功率电极的生产需求。这也让恒源碳材料的针状焦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成为众多下游客户的“心头好”。
在“双碳”目标的赛道上,恒源碳材料的绿色创新从未停歇。公司厂区的厂房、办公楼、停车位的顶部,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格外显眼。“这套总装机容量6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每年能发出约800万千瓦时的绿电。”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任勇道介绍,这些绿电不仅能满足厂区部分用电需求,每年还能节约210余万元电费,减少 5474吨碳排放。除了引入绿电,恒源碳材料在创新技改和工艺优化上同样成果丰硕:生产装置余压余热系统优化后,每年能节省43.8万吨蒸汽,减少4万吨碳排放,省下1.05亿元成本;超临界萃取装置技改后,加工成本从每吨500元降至200元,一年又能省下1亿元以上。
“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我们更携手国内顶尖学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顶尖科研力量,共同引领产业创新!”公司董事长王有德的话语中,满是技术创新的底气。这份底气,源自强大的研发支撑——恒源碳材料依托高端碳材料研究院,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针状焦原料拓展、硅碳复合锂电负极材料、改质沥青、第三代半导体、特种石墨等前沿领域联合攻关。截至目前,企业已累计申获20余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我们不仅要做产品的生产者,更要做技术的引领者。”王有德表示,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正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在高端碳材料赛道上不断加速,为打造“中国恒源高端针状焦生产基地”积蓄着澎湃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佟坤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