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小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美了,生活更便利了,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在德州天衢新区新城市花园小区,居民们对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赞不绝口。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底蕴的宜居城市。通过系统思维和机制创新引领城市建设转型,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在城市更新、完整社区建设、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智能建造等领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多项经验做法获全国、全省推广。
城市能级跃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今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我市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最直接体现。“十四五”期间,我市入选中国百强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国数字城市百强市,并跻身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

城市发展格局持续优化。我市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任务,城镇开发边界新增面积36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县城驻地(含开发区)实际建成区面积达555平方公里。德城、禹城、乐陵、齐河、临邑入选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或进步县,陵城、临邑入选国家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试点。实施“三镇振兴”行动,7个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凸显。我市紧扣“建好新城、做强德城、突破陵城,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战略,以内涵式发展为路径,以城市更新为引擎,着力描绘有温度、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市画卷。五年来,累计实施城建重点项目526个,完成投资897.71亿元。德州体育公园、长河公园续建、东风路跨岔河东大道立交桥、德兴路南延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用,京台高速改扩建、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北环段以及国道513、省道323等重大交通干线相继通车,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承载能力实现新跨越。

大力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加快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全市建筑业产值从2020年的344.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460.8亿元,年均增速7%。全市新增绿色建筑5395.61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1354.56万平方米,获评“齐鲁建造”品牌13个,省建筑业跨越发展县、区2个,智能建造“德州模式”全省推广。推动住宅品质升级,出台“好房子”建设导则和指导意见,5个项目获评全国高品质住宅、11个项目入选省级高品质住宅,实现了从“达标住房”向“优质住房”跨越。
聚焦功能品质
共建共享宜居家园
自2021年起,我市围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实施了以“四改一拆”、城市更新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攻坚行动。
城市更新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共实施片区综合改造78个。全市建成海绵城市面积238平方公里,累计打通改造“断头路”30余条,提升市政道路22条,新改建供水、燃气管网1300公里。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8%,城市承载能力和安全韧性持续增强。
2022年开始,我市持续开展城市体检工作,从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四个维度,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城市发展短板。依据体检结果,明确了“短期消隐患、中期更新老化设施、长期完善功能”的实施路径,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修复、路网加密、文化挖掘与微更新等项目,并将体检成果有效融入年度建设计划,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脉交相辉映。“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推进城市水网、绿网、绿地和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南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四河连通工程。深入实施增绿、连绿、透绿工程,长河公园续建将杏园村改造为城市“绿肺”,总面积达1800亩。实施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200余个,建设“口袋公园”148处。获批省级传统村落5个,完成120处历史建筑挂牌建档。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对德州码头、漕仓遗址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性修缮,实现了遗产保护、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
办好民生实事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新小区环境优美,楼房宽敞明亮,配套设施齐全,周边学校、公园、商场等一应俱全。”德城区堤岭家园的回迁居民高兴地说。我市聚焦民生关切,扎实推进棚改回迁安置、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供电设施改造等重点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扎实成效织密民生“幸福网”。
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开展回迁安置专项整治,推动棚改项目快建成、早交付。共完成回迁安置项目135个,交付住房8.8万套,帮助约25万群众“出棚进楼”。统筹建设保障性住房1.76万套,惠及10.5万户家庭。精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万户,筹集人才住房4.3万套,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民生实事暖心惠民。“十四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微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845个、用电自管小区307个,新增电动车充电端口10万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861部。深化红色物业建设,全市建立130个党建联系点,推动物业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针对物业收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集中攻坚,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我市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中,重点围绕政策构建、机制夯实、服务提升进行探索创新,出台了加装电梯管理办法、办理指南和指导图集。全市加装量位居全省前列,有效解决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上楼难’的问题。”市住房和物业服务中心主任陈成刚介绍。
统筹城乡发展
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
“住上宽敞楼,工厂在村头,早晚广场舞,小车城里游。”这段顺口溜,生动反映了我市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新貌。
“十四五”期间,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在小城镇建设、农房质量安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扎实开展中心镇“强镇固基三年行动”,不断优化中心镇发展布局。实施中心镇“七大工程”建设,创新开展“县镇同权”改革和“强企助强镇”活动。10个中心镇累计建成项目514个,完成投资786亿元,其中7个中心镇入选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试点。
村镇人居环境焕新颜。我市扎实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编制建制镇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加强污水处理,各县市区全部采用第三方运维管理。出台加强建制镇污水处理工作指导意见,制定规范运行提升行动方案,目前全市91个建制镇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90个,配套管网建设长度648公里,污水处理能力7.2万吨/日。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姚淑心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