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自西周来
——探寻德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出土地刘台遗址
文/图 包方龙
“凤”自西周翩然而至。青玉双凤浮雕匕,作为德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珍贵礼器。其长13.6厘米,宽3.8厘米,厚仅0.3厘米,玉质青绿莹润,半透明如凝脂。正背两面各雕一对侧立凤鸟,羽翼舒展,线条灵动,堪称西周凤鸟纹饰的巅峰之作。这件玉匕出土于济南市济阳区刘台遗址一号墓,不仅承载着西周贵族的文化密码,更因其传奇的流转经历,成为考古界的一段佳话。
珍藏在德州市博物馆内的青玉双凤浮雕匕
我爱人是德州市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每次为游客介绍这件宝物时,总难掩自豪之情。耳濡目染之下,我对它的故事也如数家珍。今年春节假期,我们决定踏上一场寻根之旅——探访这件瑰宝的出土地,那片沉寂千年的刘台遗址。
从济阳城区沿黄河大堤北行约15公里,曲堤街道刘台村便映入眼帘。村西侧一座孤零零的圆锥形高台突兀立于平原之上,台高不过三米,枯草点缀其上,陶片散落,四周农田绵延,静谧中透出历史的厚重感。村民称之为“逄氏墓地”,这片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遗址,正是西周逄国贵族的安息之所。
1979年至1985年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四座墓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随葬品琳琅满目,其中刻有“逄”字铭文的器物尤为瞩目。史料记载,逄国原居博兴、临淄一带,后因与周王室联姻(逄国公主太姜嫁入周室),举族西迁至济水之滨。如今附近的“姜集”村落,仍可窥见姜姓血脉的延续。
遗址出土的954件玉器中,既有祭祀礼器,亦有佩饰用具,其雕工之精、品类之丰,为研究西周玉文化提供了珍贵样本。如今,山东博物馆与济阳区博物馆特设刘台文物专柜,将这些沉睡三千年的瑰宝娓娓道来。
青玉双凤浮雕匕的身世,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上世纪60年代,一场暴雨冲刷出数件青铜器与玉器,被看守菜地的王姓村民偶然拾得。因不识文物价值,青铜器险被卖至废品站,玉匕则沦为孩童玩物。直至1979年考古队进驻,经多方寻访,终以7元钱从村民手中赎回这件稀世珍宝。令人惊叹的是,历经二十载风雨颠簸,薄仅3毫米的玉匕竟毫发无损,最终安然入藏博物馆。
刘台遗址外景
站在遗址高台之上,远眺麦浪翻涌,村民的讲述更添几分神秘:“祖辈视此台为圣地,每逢困顿便来焚香祈福。”或许正是这份敬畏,让遗址穿越时空,将文明的碎片悄然留存。
刘台遗址如同一部摊开的史书,每一片陶、每一寸玉,都在诉说着周初社会的辉煌与沧桑。若有机会,不妨亲临这片土地,触摸三千年前的纹饰,聆听凤鸟的啼鸣。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静默的姿态,等待与你相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