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胡瑞祥:父亲的生命之光

©原创   2025-03-31 10:05  



父亲的生命之光

胡瑞祥

2025年,是父亲诞辰130周年,也是他辞世48周年。我已年届八旬,按常理对父亲的记忆应渐趋模糊,可岁月流转间,对他生平的探寻却愈发强烈。

父亲生于1895年初冬(清光绪二十一年),那是甲午战败后的第二年,也是清廷风雨飘摇的至暗时刻。时代的苦难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无论生活如何困顿,他从未唉声叹气、怨天尤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愈发感慨于他直面困苦的勇气,也愈发渴望了解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作为爷爷奶奶七个女儿后唯一的男孩,父亲承载着家族的厚望。爷爷深知“无文化之苦”,即便家境贫寒,仍坚持让他读书识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虽将“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标榜于墙,却视百姓如草芥。而少年父亲已将儒家十二字奉为圭臬,践行终身。

爷爷早逝后,12岁的父亲挑起家庭重担。他以“四维八德”立身,凭借公道正派的作风赢得外埠商家信任,赊销货物得以周转,家境渐有起色。二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扶持土匪武装、倾销鸦片,运河码头烟馆、妓院、赌场如毒瘤滋生。父亲与有志青年目睹民风败坏,痛心疾首。他们奔走呼号、求助官府未果,便自筹读书会,以传统文化教化民众。父亲曾以“心”字喻理:“佛家说心是菩提树,需种善养德;道家说心是积善田,要结善缘;儒家说心含天地人,明廉耻法度。天为纲纪,地为根本,人当知敬畏。忠、爱、慈、悲皆从心起,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分明,则知可为与不可为。”他更以“神灵在心中,香火不足道”破除迷信,强调修心乃修身之本,尤其要守得住“财”与“色”的底线。

父亲的正义之举招致黑恶势力嫉恨。某夜,匪徒破门泼油欲加害全家。年仅8岁的大哥急中生智,以铜盆声惊退歹徒,方使全家幸免于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家成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父亲亲见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3年秋,地下党急需传递紧急情报,父亲毅然让12岁的二哥、9岁的三哥化装成吊唁孩童执行任务。兄弟俩机智穿越日军封锁线,年仅5岁的四哥也紧随其后协助传递。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少年们的无畏,更印证了父亲对家国命运的深刻抉择。此后,大哥、二哥相继投身革命,直至抗战胜利。

父亲常以“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教育子女。即便生活艰难,他坚持让兄弟七人读书,甚至在家中开办义学,资助贫困孩童。他严于律己,每日黎明挑水扫院,粗布衣衫必整洁如新,外出归来必先以牛尾拂尘净衣方入内。他嗜书如命,品茶习字,见佳联便默临于心。在茶香氤氲中,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入血脉,也将这份精神传递给子孙。

父亲的一生,是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的一生。他以平凡之躯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在黑暗中守护良知,在困厄中点燃希望,在乱世中抉择信仰。他的品格如明灯,照亮了我们兄弟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在新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始终秉持“敢作为而不乱作为,老实做事,清白做人”的准则。

如今,父亲的音容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的血脉与记忆中,激励着后世子孙继续前行。

——2025年3月31日(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30周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