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 集
□ 李慧善
在大城市工作的女儿突然提议:"爸,我想回农村赶个大集。" 我望着她手机屏幕上琳琅满目的购物车,不禁失笑:"现在网购这么方便,谁还去赶集?" 女儿却神往地说:"集市上的烟火气最治愈,那种熙熙攘攘的热闹劲儿,能让人瞬间卸下所有压力。" 她的话像把钥匙,倏地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匣子。
我小时候,买东西全靠赶集。每个乡镇都有固定的集日,政府会在空旷处划出货摊区域。记得某个冬日凌晨,父亲就着咸菜啃玉米面饼子,边对眼巴巴的我说:"去,找你娘要五毛钱,带你去见见世面。"
牛车碾过结霜的土路,道旁古树参天,投下斑驳树影。赶集的人群像赴盛宴:大姑娘小媳妇穿红戴绿,小伙子们把蓝布衫浆洗得笔挺。近的骑自行车,远的赶牛车,拖拉机突突响着,车斗里挤得满满当当。
未至集市,已闻喧嚣。五颜六色的布帐连成片,叫卖声此起彼伏。卖菜的老农扁担压得咯吱响,鲜嫩的青菜上还沾着晨露;卖水果的大嫂嗓门清亮:"苹果甜过初恋嘞!" 孩子们在摊位间穿梭,忽而被糖画摊的孙悟空吸引,忽而又对玩具摊的铁皮青蛙挪不开脚。
父亲的白菜摊在集市角落。他蹲在麻袋上,黝黑的面庞被晒得发亮,汗珠顺着皱纹滑落,却舍不得买瓶汽水。我攥着五毛钱,在炸油条摊前徘徊许久,最终买了本子和铅笔。父亲瞧见,默不作声地买了两毛钱炒花生,粗糙的手掌把纸袋塞得满满当当。
午后,日头毒辣。忽遇远房表叔,两家人在凉粉摊前唠家常。表叔的儿子和邻村姑娘正隔着人群偷偷打量,媒人假装偶遇,拉着话头让两人 "碰巧" 并肩走过。这样的场景,不知成就了多少段姻缘。
夕阳西下时,父亲数着皱巴巴的毛票笑了。归途买了半斤猪肉,说是要包饺子。我蹦跳着跟在牛车后,看父亲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仿佛要融入那片金色的麦田。
如今网购改变了生活方式,集市渐渐冷清。但那些吆喝声、炒花生香、糖画的甜,依然在记忆里鲜活如初。我决定周末就带女儿回去 —— 让她看看,那些被岁月珍藏的烟火气,永远不会褪色。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