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畔逸韵赋
□谭晓红
岁在季夏,溽暑熏蒸,天地仿若洪炉,铄石流金。然而长河公园之内,荷香幽沁如缕,自成一方清凉胜境。风过处,叶底流萤般的凉意漫溢而上,竟将满身燥热涤荡大半。烦襟顿觉清爽,恍惚间,此身恰似置身水云之乡,遂欣然提笔,为荷为园作赋。
长河公园建成已二十余载,岁月并未在它身上留下衰败之态,反而赋予其别样的韵味。虽无古园碑刻的沧桑厚重,却因二十余载的水土滋养,愈发灵秀动人。初植荷时,仅数茎新绿怯生生探向水面;未及三载,已然呈现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盛景。如今荷风远扬,不仅本地居民朝夕流连,更有外乡游客手持地图慕名而来,只为亲睹这一塘荷韵。
晨曦破晓时分,景致最为可人。朝暾轻柔吻过荷叶尖,露珠便在碧盘里俏皮打个转,晶亮如同揉碎的星子,稍一晃动,便轻快滚进水里,溅起丝丝微光。微风拂过,半开的芙蕖率先轻颤,粉瓣宛如少女半掩的笑靥;全开的则仰起脸庞,大方亮出嫩黄的蕊心,引得蜂儿绕其翩跹。最为奇妙的是那些含苞待放的,青萼裹着胭脂色,恰似被晨露浸软的胭脂盒,似开未开之间,藏尽了夏日的娇羞。
水中生灵更为这方天地增添意趣。黑天鹅悠然划水,颈子优雅弯成弧线,红喙轻点,漾开的波纹将倒影悄然揉碎;雏鸟紧紧跟在身后,绒毛沾染水珠,犹如滚落在绿绸上的绒球。野鸭最为顽皮,忽地一头扎进叶底,再冒头时已衔着片碎萍,抖抖翅膀,水珠滚落荷叶,竟发出清脆叮咚声响。白鹭静静伫立在荷梗之上,长喙疾点,便精准叼起条小鱼,振翅飞起时,翅尖轻扫水面,惊得露珠纷纷坠落,倒像是为它送行。
沿着湖畔漫步,柳丝低垂至水面,牵得影子悠悠晃动。时而可见白发老者端坐石上,悠然拉着二胡,《荷塘月色》的悠扬调子混着荷香缓缓弥漫开来,弦音颤动之际,竟有蜻蜓轻盈停在琴盒之上。孩童趴在木栏边,手指蘸水在石桌上认真画荷,画至兴起,索性脱了鞋子踩进浅滩,溅起的水花惊飞几只蜻蜓,引得同伴拍手欢笑。情侣们举着手机合拍,镜头里粉荷映衬着笑靥,连吹拂而过的风都仿佛变得温柔绵软。
日头渐渐西斜,霞光将荷塘晕染成金红色。钓者从容收起鱼竿,鱼篓里两条小鱼欢快甩着尾巴,他却微笑着将鱼儿放回水中,轻声说道:“明儿再来陪你们。” 暮色缓缓蔓延,路灯依次亮起,灯光透过柳丝洒落在塘中,仿若撒下一把碎银。此时蛙声才热闹起来,此起彼伏,仿佛在对诗。月亮悠悠升起,荷塘沉浸在银辉之中,连荷叶的脉络都清晰可见,恍惚间,竟分辨不出是荷在月里,还是月在荷间。
行至此处,自然过渡到湖畔新景。往年此时,赏荷人总是手持扇子,汗流不止,还未将荷赏够,便被烈日晒得躲进树影之中。今年却大为不同,湖畔新搭的遮阳棚犹如一条玉带,顺着湖岸蜿蜒伸展。米白色的顶篷透着柔和的光,将烈日过滤成碎金般的光斑,落在人身上暖意融融,却并不灼人。
棚下热闹非凡:身着旗袍的阿姨们手持油纸伞,姿态优雅地拍照,裙摆轻扫地面,带起缕缕荷香;画摊前围满了人,画师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朵盛放的荷,墨汁尚未干透,就有人迫不及待预订。卖冰饮的小摊适时推来,玻璃杯里的薄荷水冒着丝丝凉气,喝上一口,凉意从舌尖径直窜到心底。有位奶奶正给孙儿讲述 “荷花仙子” 的故事,孙儿好奇地指着水中的天鹅问道:“那是仙子的坐骑吗?” 惹得周围人不禁莞尔。
这遮阳棚原是园方听闻游人感慨 “天热赏荷难”,特意赶在入夏前搭建而成。园里的师傅朴实说道:“光有好景致不够,得让大伙儿舒舒服服观赏才好。” 确实如此,棚柱上还钉着木牌,写着 “荷开时间预报”,连哪片荷花开得最为繁盛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荷之美,美在花叶相互映衬;园之美,美在人与景和谐相融。二十余年来,这片曾经或许并不起眼的河岸边,在公园的精心打造与岁月的温柔洗礼下,河水愈发清澈,荷花年年绽放得愈发娇艳,连鸟儿也眷恋此地,日益增多。这塘荷,不仅是供人赏玩的美景,更是人们心头的一抹清凉 —— 是风吹荷动的闲适逸致,是棚下纳凉的惬意舒心,更是这座城市二十余载用心经营,将日子雕琢成诗的脉脉温柔。
临别之际回头眺望,棚下的灯盏亮起,好似一串散落在绿绸上的珍珠。荷香萦绕衣角,混着晚风里的蝉鸣,让人不禁放慢了脚步。这美妙光景,恰似印证了那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这样一方荷畔逸韵之所,不仅是自然给予的馈赠,更是城市发展中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它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寻得内心宁静,也让这座城市在喧嚣中保留了一份历经二十余载沉淀的诗意与温情,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谭晓红,女,德州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历山诗刊》《诗坛》《五色土》《德州诗词协会》等。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