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贾敬德:入伏小记

©原创   2025-07-18 08:32  





入 伏 小 记

贾敬德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是传统气象谚语,概括了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段特征。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20日,一波又一波的高温在入伏前就格外暴烈,风裹着热浪,将日子一寸寸熨得发烫。窗外的蝉鸣忽高忽低,像一把钝锯,反复拉扯着午后的寂静,入伏后热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中国南方和北方有着显著区别(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其中北方夏季暴雨增多,空气湿度大;南方则以湿热天气为主。暑气袭人难自持,入伏时节更需防。伏如虎,高温炎热加酷暑;伏如虎,热情奔放汗如瀑;伏如虎,蝉鸣蛙唱声声诉。热使穿的衣服渐渐洇出盐霜,大超市的冷气与路面热风在出入口厮杀,顾客像刚下锅的饺子,在戒备(沉底)与需求(浮起)间翻滚。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办法解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消暑》诗驱散了暑热的烦躁:“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意思是:要消除夏日烦热,只需端坐庭院中。眼前无杂物遮挡,窗外有清风徐来。心静自然热气散,室空更觉凉意生。此刻独享身自在,清凉心境难与人同。工作了几十年,城里退休的人员,可以享受空调凉气或静坐凉台,过着“热散由心静”的生活。

白居易写伏天,直面盛暑,通过无杂物、清风等意象营造清凉的意境,体现了“心静自然凉”的处世哲学。可乡村的农民哪里有这般闲情?他们戴着草帽,烈日吻过的痕迹,让皮肤悄悄皲裂成夏日的纹路,仍弯腰在玉米地里除草。田埂边的西瓜藤蜷着叶子,倒是菜园里的黄瓜水灵,摘下一根咬一口,清甜的汁水便冲淡了喉间的燥气。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茬庄稼收割完,又种上其他农作物,持续地服务于人类。依据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北方地区刚收完麦子的土地,在头伏又播种了胡萝卜、白萝卜和秋黄瓜,二伏又种植了青菜、香菜、菠菜,白菜则种植在三伏天。田垄间的农民脊背泛着油光,草帽边缘滴落的汗珠砸在干裂的土块上,瞬间被蒸发成白痕。农民应对着炎暑的挑战,在极热的夏日种出了菜园的绿色与丰收。

入伏后,饮食应以“清热祛湿、补充水分”为主。结合季节特点调整膳食结构,传统习俗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同时搭配冬瓜、绿豆、苦瓜等应季食材,避免过量冷饮和油腻食物。中国北方传承千年的三伏天饮食习俗,既包含了农耕文化的智慧,又蕴含了中医养生的原理。

头伏饺子。头伏正值新麦丰收,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元宝藏福”,体现了对丰收的感恩与祈福。伏天食欲不振,饺子荤素搭配易消化,配上热汤发汗可驱暑湿。二伏面。中伏炎夏难耐,热汤面发汗祛湿,契合“以热制热”的中医理念。“以热制热”是通过适度接触热源促进排汗、驱寒湿的夏季养生方法。母亲总在伏日捣蒜泥,“咚咚”声混着蒲扇的摇晃。面条过井水,放上蒜泥,浇上芝麻酱,倒上点醋,再抓一撮黄瓜丝,吃着那叫爽。新麦面条富含B族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能补充夏季体能消耗。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临近立秋,干爽烙饼替代汤面,可预防秋凉伤身,鸡蛋补充蛋白质,为“贴秋膘”铺垫。现代衍生出的腐乳调味、蔬菜配料等放饼上的做法,吃着有胃口,也满足了营养需求。

有些地方,还有伏天吃伏羊的文化习惯。伏羊节,是江苏徐州地区的传统节日,每逢三伏天,徐州人便有吃羊肉、喝羊汤的习俗,寓意着驱寒祛湿、滋补身体。在安徽萧县,“吃伏羊美食节”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山东单县,吃伏羊的传统美食文化与节令相融合后更是充满文化韵味。单县羊肉汤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中华名食谱》,享有“天下第一汤”的美誉。在单县,“伏天吃伏羊”的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期。传说,某年伏日,单县一带莫名疫情肆虐,民众恐慌。舜帝招募神医拯救百姓,历经百日、试用百药,且群防群治,却成效不佳。城外一富家却安然无恙,让群众费解。舜帝遣人探究,获悉其全家喜好在酷暑时节吃羊肉。

伏天烈日头顶悬,此时养生很关键。慎食油腻少甜食,晨起黄昏多锻炼。补气勿食生冷脆,上火要忌酸辣咸。羊肉羊汤祛寒湿,快乐养生过夏天。

注:在中医养生语境中,“补气勿食生冷脆”的“脆”指需要避免食用的质地松脆但性味寒凉的食物,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补气效果。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