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人生 哲思悠远
——读李庄的中篇小说《押送》
□ 刘淑青
李庄是诗人。他的诗,无论是平白还是深奥,总自带一种追问: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人如何实现本真自我?这种挥之不去的哲思自然地延展到了他的中篇小说《押送》(发表于《钟山》2023年第4期)中。
小说围绕押差袁典和犯人姚远展开。姚远因杀害妻子小鱼及其情人耿翔,将由袁典押送至大漠深处一个叫大墟的地方服刑。途中,因共同的诗歌爱好,两人逐渐敞开心扉,谈论各自的命运遭际、创作的诗歌以及对诗与人生的理解,最终成为知己。押送途中,袁典遭遇盗贼报复,中了毒镖,在“如寄客栈”养伤调理。他默许姚远潜回故乡,将小鱼的骨灰葬在耿翔门前的桃树下;回来后,姚远与客栈主人小素萌生爱情;袁典最终不治身亡。姚远将袁典的骨灰留在客栈,独自抵达大墟,并坚信自己定能回到小素身边。小说的情节虽曲折且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但更吸引读者的是作品中浓重的哲思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都深陷身心欲望与现实羁绊的困境。袁典选择这份职业、行走于押送之途,是为了离开家“到处走走”——在家久了会烦闷,离家久了又觉寂寞。他虽深爱亲人,却因日常琐事心生厌倦,甚至在心里无数次想过杀死他们,也杀死自己。“这人啊真是,杀人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大多数人能忍住,有些人就忍不住”,作者借人物之口总结出人生的常态——忍与不忍。姚远的妻子小鱼,本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却因无法忍受平淡,为了追求“飞的感觉”而移情耿翔。遭遇妻子背叛的姚远,本想一忍再忍,可在底线被挑战后,愤而手刃了这对本不该死的恋人。耿翔从不禁锢自己的欲望,曾将快乐建立在纵情玩乐、酣饮大醉之上,后又沉迷养鸽,继而对小鱼痴情不已,最终是“不忍”将他拖入死亡深渊。耿翔的妻子则懂得当忍则忍、当不忍则不忍——她能容忍耿翔吃喝玩乐的癖好,却无法忍受他内心的远离。小素因无法忍受无爱的婚姻,选择逃离十分宠她的富翁,遇到姚远后收获真爱,面对必然的分离,她宁愿忍受孤独也要痴心等待他的归来。凡此种种,忍与不忍构成了各色人等的人生本相。
李庄以其善思的禀赋,从个体生命感受的角度,探寻这种世俗存在的真相或曰生死之谜,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人人都徘徊在各种忍与不忍之间,有妥协也有坚守,都在为走出人生的困顿而挣扎,内心满是孤独、惶惑、焦虑与痛苦。因此,对心灵安宁与归宿的追寻便成了小说的重要主题。
世界丰富芜杂,现实变动不居且充满偶然性,人生之旅孤独辽远、荒诞不经。作品中充斥着各种无法把控的人生变故:就像袁典所说,“什么不是虚无?在这么一个无缘无故的球体上,走着两个无缘无故的人,要去一个叫大墟的地方”,押送这一行为以及押送与被押送的关系,双方皆身不由己,“你早就被规定好了”;而流放之地大墟,是一座“一个人的监狱”,没有围墙,全凭“自己看着自己”,自生自灭。押送者与被押送者本是对立关系,却因诗歌成为灵犀相通的知音、生死相许的弟兄。一场恋情引发两桩命案,最终导致两人丧命、一人入狱的惨剧:耿翔养鸽、爱鸽、懂鸽,这既是他被多情女子爱上的缘由,也是他殒命的开端;袁典在集市上遭遇小偷,本想息事宁人,却被毒镖所伤,最终丧命,凶手却不知所踪、逍遥法外。袁典的不幸中毒,反倒让姚远与小素这两个本无交集的人产生了以身相许、生死相依的爱情……正是这些变故与偶然,勾勒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构筑起他们的人生。
人在短暂、单向不可逆且终将走向死亡的人生之旅中,充满了被动性与偶然性。人是孤独的,作者在小说中言说的正是这种生存真相:人的一生仿佛被一只名为命运的巨手操控着,“万事万物巨大的运转”“无法言说,无穷无尽”。“人,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孤独的,只是在中间热闹了一阵而已。”然而,俗世中的芸芸众生,必须接受世俗的无趣与琐碎,也必须直面困厄与灾难,因为这就是生活本身。人无处可逃,别无选择。既然如此,如何化解这种孤独?作者对此有着独特的思考:让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相联结,在互相接纳中化解孤独、消减痛苦。
既然人生充满困厄且别无选择,人只能放低姿态,平心静气地直面惨淡,在接纳中努力定义属于自己的生活。作品中,袁典和姚远凭借诗歌消解心中的块垒,沟通彼此心灵,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姚远和小素追随内心,收获了真挚的爱情,让人生有了目标与归宿。正如袁典说的“人总得要给自己一个理由才行”,给自己一个理由,人生便有了意义——每个人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如何获取这种意义?作者提出了一个“信”字,包括信义、信念、信仰等。鸽子有信,正如耿翔所说“鸽子只认自己的老家,别人对它再好,它也得回家”,它们念旧情,翱翔于天空,最终回归老家,矢志不渝,因而博得“信鸽”的美誉。人有信,便能战胜自我、成就自我,让一生拥有尊严与价值。姚远有信,冒险返回故乡安葬好小鱼,之后独自奔赴大墟,赢得了小素的尊重,也收获了真正的爱情。正如作者在文中诗歌《狮子》中所透露的“王者离去必定是个精神遗失的虚弱年代”,人类若没有信义与信仰,便会失去精神家园。信义让人在苦难的人生之路上保有尊严、不迷失自我;信念让人在这个现实世界里拥有力量、走得更远。而赋予生命真正尊严与自由的途径,便是树立并践行以生命为本的爱的信念。
作家并未在小说中简单评判欲望的膨胀易变与人性的贪婪阴暗,而是客观呈现人物的焦虑与彷徨、承受与救赎。他在揭示残酷真相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温情,理解他们的纠结挣扎,体恤他们的过失谬误甚至罪孽,态度隐忍而平和,字里行间却透着悠远的哲思,意味深长。
(作者系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