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贾敬德:我的奶奶

©原创   2025-08-18 14:54  





我的奶奶

贾敬德

昨天,我翻着家人的照片,看到奶奶来我家照看孩子的样子,不禁陷入了沉思。奶奶年轻时照看我,老了又来看护我的孩子。她推着小车、呵护孩童的情景,凝聚着家庭的温暖,是亲情传承的生动缩影。奶奶的身影,是我家中最美丽的风景;她的付出与关怀,让我永远感激不尽。

战乱年代可怜的奶奶

奶奶出生于1919年,18岁时嫁给邻村的爷爷。1937年,她生下我的父亲,三年后又有了姑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侵华的威胁与国内国共对立、地方割据的复杂局面,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专注于镇压共产党、整合国民党内部派系及强化中央集权。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乱世之中,内忧外患交织,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惨遭杀害,社会经济在战火中陷入动荡与困境。受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思想及战略失误的影响,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中国富庶地区大多沦陷,被日军侵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全面内战,天灾亦接踵而至。1947年,家乡接连遭遇水、旱、蝗、雹等灾害,家境本就贫困的日子更如陷阴霾,每日的日出日落都浸透着无奈与艰辛。生活的重压无情地压在贫困家庭的肩头。这一年,29岁的爷爷为谋生计,离乡徒步前往天津塘沽,在一家姓王的米面铺当伙计。当时,父亲10岁,姑姑7岁,奶奶守着公婆,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平津战役打响后,天津于1949年1月15日解放。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狗急跳墙,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临走时将爷爷押上挖泥船驶出浅海,后换乘快船逃往南方。次日,爷爷便被带到了台湾地区的基隆(这些细节是1988年爷爷回大陆探亲时告知家人的,当时他被押往台湾地区,家人对此一无所知)。从此,海峡两岸隔绝38年,爷爷与奶奶彻底断了联系。

奶奶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求生,常常以泪洗面。白天的劳作尚能冲淡思念,夜晚的孤寂却让牵挂愈发绵长,她总盼着清晨睁眼能见到爷爷。这份期待与思念的煎熬如影随形,爷爷的面容一次次在她眼前浮现,依旧亲切熟悉,却如天上星辰般遥不可及。后来,为了让奶奶换个环境,她的父母将她接回娘家居住了六年。在新的环境里,她渐渐摆脱了睹物思人的痛苦,心情慢慢平复。父亲整日围在她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她流泪的次数少了,终于慢慢走出思念的漩涡,之后便回到公婆家,继续照顾年迈的老人。

和平年代坚强的奶奶

新中国成立后,生存环境改善,生活也日渐好转。父亲在奶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家里的农活已能独当一面。到了18岁谈婚论嫁的年纪,奶奶张罗着先盖起五间平顶土墙房——这在当时已是极好的住所,又通过媒人介绍,为父亲成了家。

奶奶生于20世纪初,深受封建陋习“缠足”之害,双脚严重变形,无法承担大部分农田劳作,只能操持家务、围着锅台转。但她仍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麦收时,和老姊妹们在场上用杈翻动晾晒的麦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秋收时,在场地里扒玉米、用镰刀削高粱穗并晾晒。她靠劳动挣工分,换取一份劳动果实。

冬天农闲时,奶奶就在家纺线,用织布机织成布。再到集市买些染料,在铁锅里给家织土布染成青色。那时家境贫寒,市面上也鲜有成衣,家人的衣物全靠她缝补制作。为了让日子宽裕些,她养鸡、养猪、养羊:鸡蛋供家人食用,猪和羊可宰杀或变卖,贴补家用。她还在宅基地的空地上种上丝瓜、扁豆和菊芋(俗称“姜不辣”),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就这样,她带着两个孩子,与公婆过着安稳的日子。

我来德州工作后,因和爱人都有工作,需要人帮着照看孩子,奶奶便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她给孩子喂奶、喂水,细心看护,一天下来常常累得筋疲力尽。那时她已六十多岁,这份付出,为我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

两岸通航幸福的奶奶

1987年10月,台湾地区当局宣布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不久后,爷爷的书信经香港转寄到家,由同院相熟的大爷代收(爷爷后来探亲时说,他曾以为奶奶已改嫁,便先给院中的大爷写了信)。之后,我与爷爷通过书信往来,让他逐渐了解了家中的近况。1988年农历六月初五,爷爷终于回到临邑老家,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奶奶。两人相见时,手紧紧相握,泪水成行,哽咽着说不出话。爷爷给奶奶换上带来的新衣服,为她戴上首饰,奶奶的脸上满是幸福。

奶奶先于爷爷离世,2010年12月,92岁的爷爷也安详辞世,两人最终在家乡合葬,永远团聚。奶奶的坚强令人敬佩,她始终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满怀正能量;她的付出与关怀,更让我倍感幸福与难忘。

作者简介:贾敬德,大学本科,山东华宇工学院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