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味道”
□满春重
但凡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都会有一些乡愁的记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抹晚霞、一缕炊烟等,都是乡愁记忆的载体;父母亲人的音容笑貌、街坊邻居的喜乐哀愁、童伴同学的欢声笑语等,都是乡愁记忆的情思。而在我的乡愁记忆里,还始终萦绕着几种挥之不去的“味道”。每当想起那片热恋的土地和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特有的“味道”便会触动我的味觉,让我嗅到了那些远去的岁月……
一
故乡的泥土味醇厚浓重,那是大地呼出的体味,是乡愁中最原始的滋味。每年大地苏醒的时候,冰封了一冬的泥土,被春耕的犁铧轻轻翻起,田野里就弥漫起泥土的味道。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田野里蒸腾起一股潮湿的气息,像沉睡了一冬的土地苏醒时的呵欠。行走在乡野的小路上,路边的野花在向你招手,当你俯下身去欣赏那些花花草草的时候,泥土的味道会伴着花香扑面而来。很难说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味道,但它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那么踏实。远离家乡的人,特别是那些海外游子,回到久别重逢的故乡时,很多人要带一捧泥土回去。因为这泥土里散发着故乡的味道,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情感。
在我的记忆里,泥土味最厚重的季节要数秋季。每年秋种的时候,都要对土地进行深翻,大面积翻起的土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蕴藏在地下的泥土味道。特别是当你走近它的时候,越发感觉到它的味道特别浓重,犹如甘醇的烈酒,令人陶醉。小时候,没有留意过泥土的味道。高中毕业后的一年秋天,小麦即将播种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农田里积水严重。过后,地势较高的沙壤土地得到了耕翻,而地势低洼的黏性土壤无法耕翻,眼看就要误了农时,上级便提出“一把‘三齿’闹革命,种不上小麦不收兵”。于是,动员一切力量用“三齿”进行人工翻刨,当时我也加入了这支队伍。翻刨土地中我才感触到了泥土的特殊味道。由于多日雨水浸泡,刨开的泥土中少许有一点咸腥。随着翻开的土地一片片扩大,泥土的味道越来越浓,人们都忘记了连续劳动的疲劳,充满了能尽快种上小麦的期待和自信。那一次,是我今生中嗅到的最浓重的土地味道。
二
夏秋季节,农村中到处弥漫着芳草的清香。麦收之后,进入了雨水丰沛的时节,地里的庄稼绿油油覆盖了大地,与此同时,遍地的野草也疯长起来。这个时候,大人是不会让我们睡懒觉的,每天早上,都会早早地把我们撵起来,去地里拔上一筐草回来,再去上学。晨曦里,霞光映照着挂满露珠的青草,散发着一股清新淡雅的香气。镰刀割下去的时候,青草就会流淌出无色或乳白色的汁液,使得这草香味变得越发浓郁。这个季节的青草香,就像刚沐浴过的少女喷洒了一点淡淡的香水,香得温柔,香得迷人。
草香浓郁的季节也在秋季。秋季的草香不像春夏时节那样清淡,而是香得更饱满,香得更醇厚,香里透着成熟,香里蕴含收获。那个年代,用于耕种的牛马等大牲口都是由生产队统一喂养,农民家里养的食草家畜一般就是山羊、兔子等。立秋之前的青草都比较鲜嫩,人们割了草或者交给生产队的饲养点挣些工分,或者拿回家里喂养家畜。立秋之后,人们就要多割一些草,除了喂养牲口家畜,还要晒干一些,准备冬季的饲草。家里人手多的,更会趁着这个时节多晒一些草,除自用之外,还可以卖掉一部分,赚点零花钱。这个时节,是人们割草最多的时候,也是晾晒老草最集中的时候。场院里、道路边、庭院中等可以利用的地方,到处是摊铺晾晒的老草。那种浓郁的草香味,弥漫在村里村外,从入秋持续到秋庄稼收获之时。
如今,闻到公园里草坪的草香味,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以往那些割草、晒草的场景。
三
最令人感到温馨的是家乡的烟火味。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炊烟便已袅袅升起。淡淡的青烟与晨雾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温暖的画面。傍晚,在落日的余晖中,炊烟缓缓飘荡,融进天边的那一抹晚霞。劳作一天的人们,有的牵着牛,有的推着车,有的肩扛铁锨锄头,走在回家的路上。人们的说笑声,老牛的哞哞声,马车的铃铛声,汇成一片,俨然一幅有声的暮色乡村图画,呈现出“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生动场景。
最难忘的是在烟火焦香的氛围中,一家人聚在炕头上吃晚饭的时候。那个年代,家中的大锅头是和土炕连在一起的,烧柴做饭的余热温暖了炕头。饭桌摆在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饭菜是热乎的,身心是温暖的,氛围是温馨的。浓重的烟火味似乎揉进了可口的饭菜里,融化在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中。
冬季是乡村中烟火味最浓重的时候。入冬以后,除去大锅头做饭的烟火,家家都还要熰炕取暖。熰炕一般都是用散碎的或质地较硬的柴草,这些柴草燃烧时间长,炕体受热均匀,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炕还是热乎乎的,房顶上的烟囱还轻轻飘着缕缕青烟。进了腊月门,烟火气就更重了。特别是过了腊八节,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开始蒸起了过年的干粮,烟火味变得越发浓重。随着除夕夜铺天盖地的鞭炮声阵阵响起,柴草加上烟花,一年中最浓重的烟火味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喜气洋洋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中特有的那些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但在我们的乡愁记忆里,它却在持续发酵,越来越香、越来越浓……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