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寺名村、因寺闻名,明初建村的夏津县地藏寺村——
庙会传久远 私学延百年
▢刘广欣 刘汝鹏 崔建民
夏津县南城镇地藏寺村,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东邻240国道,西接黄河故道。今有居民428户,人口1386人,耕地1868亩。历史上,这个村因地藏寺而得名,又因庙会商贸繁荣而名噪一时,还曾有过“烟花鞭炮村”之美誉而声名远播。
幸存至今的原地藏寺石质立柱,其上刻有文字
先有寺后有村,庙会闻名四方
据考证,地藏寺村先民未迁来之前,这里就残存一座古刹地藏寺。据《夏津县志》和清道光九年《重修地藏寺碑记》记载:地藏寺又名宏仁寺,始建于唐代。明天顺年间(重)修,万历年间郭四维重建。清顺治、康熙、嘉庆、道光年间继修。寺内天王殿、地藏菩萨殿、大雄宝殿、文昌阁规制完备,“其庙则十步一殿,五步一阁。其地则南邻屯氏(河),西枕卫河。”形成四进院、四正殿、八配殿的恢弘格局。“1934年,寺仍如故,1947年被毁。”
“因寺以立会,因会以集商,无非利用于民。”《重修地藏寺碑记》对历代多次继修地藏寺的“诸公之意”进行了解析。“诸公”中劳绩最大者当属栾庄村和地藏寺村郭氏三世祖郭四维(1533年一1602年,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他组织重建的地藏寺规模最大,并为日后继修和庙会之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这里的庙会“春起二月朔(阴历每月初一),冬起十月望(阴历每月十五),诚一方之胜地也。”当时商贾云集,百货琳琅。远自东北三省的木料,内蒙的骡马,山西的石料,江南的竹竿……林林总总。尤以木料和石料为各会之冠。会期15天,实则持续1个多月。官方记载:每年大云寺、地藏寺的庙会税资,占全县财税总数八成以上,物资销售范围达三省九府八十一县。时人有不知夏津县,但知地藏寺之说。
百年学堂育一方英才
村中《刘氏家谱》记载,地藏寺村为明朝洪武年间刘姓移民所立,后有许、郭、范、秦、李、袁、张等姓陆续迁来。因西邻古刹地藏寺,遂以寺名村。据村中老人讲,道光九年(1829年),为方便附近村庄学生读书,乡人在地藏寺文昌阁下开设了一所学堂,一直延续到1934年,达百年之久。之后又改称初级小学并迁至本村刘氏祠堂。“岁科之试,采芹者踵相接。”(《重修地藏寺碑记》)。《刘氏家谱》记载,刘姓在明清时代有功名者24人,其中,太学生5人,清朝同治元年壬戌科岁进士刘汶波,因办团练剿匪有功,钦加蓝翎五品衔修职佐郎候选训导。新中国成立前,有大学毕业生3人,聊城三师毕业生1人。木材防腐专家刘克(1920年—2021年,原名刘可经),即为“百年学堂”最后一批学生,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曾任国家铁道部工务总局物资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处长(局级)等职。
“耕读传家”的乡风在这里传承,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地藏寺村更是人才济济,大中专生200余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3人,考入军校8人。其中,刘可任(1929年—1985年)曾任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副教授,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著名画家刘汝阳,出版多部画集,以善画漓江山水而闻名全国。有50多人踊跃参军报国,有参加抗美援朝的刘广义、范景美、范景禄、刘汝才,有牺牲在西藏洛隆平叛战斗中的烈士许万祯(1935年7月—1960年3月)。
烟花鞭炮曾为传统产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藏寺村还是一个赫赫有名的“烟花鞭炮村”。相传,晚清时期地藏寺村就已开始制作烟花,家家户户都有生产作坊。上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的几十年间,地藏寺村从烟花小作坊逐步发展到烟花鞭炮生产队、生产基地。
地藏寺村的传统烟花品种繁多,有“雷子”“两响”“起火”“花”“花响”“喷星”“转珠帘”“黄烟炮”“花灯”等10余种之多。
“雷子”粗大远超中指,开始单个放,后来将几十个“雷子”编成一挂,称之为“雷子编”,类似于现在的鞭炮。因数量少,只在春节期间燃放。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备战备荒、全民皆兵的特殊年代。时任党支部书记刘广义带领能工巧匠刘可臣在“起火”、“两响”基础上创造性研发出“炮打伞”。“炮打伞”类似于当今的高空礼花炮,礼花蛋里携带有保护完好的紧闭纸伞,升到高空后,随着一声爆响,纸伞打开,一个粉红色的纸人垂伞飘下,民兵持枪以此为靶子练习射击。这种创新性打靶模式一炮走红,迅速在全县推开,让地藏寺村火了好多年。
上世纪60年代初,民间逢年过节燃放鞭炮者渐多,传统烟花逐渐冷落下来。1962年秋天,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广义决定学习现代鞭炮生产技术,随即派刘顺堂去茌平县纪庄将纪同岭、纪怀安、纪怀春、纪怀贞4位师傅请到地藏寺村。深谙其道的地藏寺村人,一冬天便掌握了全部技术,并由大队组织生产现代鞭炮,1964年后又将生产任务分解到6个小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搞活政策又使集体生产转向农户自主经营。每年秋收之后,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不分黑天白夜,紧张忙碌生产鞭炮。临近春节,四面八方的客商络绎不绝地赶来,空中试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火药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白色火药代替了黑色火药,加上化学锁口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鞭炮质量和生产效率。1992年,当时的栾庄乡党委书记杨全琳和地藏寺党支部书记刘甲亮,派刘德峰、刘汝岩南下湖南浏阳学习,经过三下浏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回“真经”。1993年“夏津县栾庄乡花炮厂”在地藏寺村东路北建成,当年就开发出60多个品种。地面和中空烟花有“地面喷花”“旋转烟花”“字幕烟花”“大型风火轮”“中空组合五百发”等;高空烟花有“姹紫嫣红”“春回大地”“一国两制”“光照人间”“七星彩灯”“椰子树”“连环龙珠”“春风杨柳”等。最大尺寸为12寸,升空460多米,绽放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产品畅销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1996年在山东省举行的全省烟火新产品竞赛中,刘德峰带领团队获得特型烟花表演第二名。产品盛行于各大节庆晚会。
上世纪90年代末,地藏寺村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关停了所有烟花鞭炮产业。
村图书室
村民在文化广场上健身
进入新世纪,地藏寺村人大力发展新型产业,2002年2月,村民郭义帮成立夏津县金驰纺织有限公司,在他的带动下,先后发展起了粮食购销中心、大秦煤厂、工艺品厂、养鸡场、养鸭大棚等18家个体工商业,更多的村民搞起了特色种植,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近几年,村里修建了两个文化广场,村内村外路面全部硬化,村容整洁,村风文明,村民尊老爱幼,婆媳互敬互爱、邻里和谐互助,先后有50余人荣登村里的善行义举四德榜。2019年,地藏寺村获“夏津县先进村庄”称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