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眼前一派忙碌景象:大田里成片的荠菜绿意盎然,农民弯腰忙着采摘;在康乃馨大棚种植基地,花农侍弄着茁壮成长的花苗;在鲜食玉米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对玉米分拣、包装、发货,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兴旺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根基,如今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锅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笃春说,村里发展多种产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50余万元的收益。2022年被德州市列入“双镇百村”建设以来,锅培口村紧紧扭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了粮食种植、花卉种植、鲜食玉米加工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特色之路。
“鲜食玉米”拓出增收路
2019年,锅培口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流转土地7000余亩,先后成立了泽丰粮棉种植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建设日烘干能力400吨的粮食烘干塔、5000平方米的粮食仓库,解决了全村群众晒粮难、卖粮难等问题。
由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锅培口村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在“1000元保底+二次分红”的模式下,群众每亩年增收6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
不满足于此的锅培口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瞄准了鲜食玉米产业。
“我先拿自己承包的200亩土地做实验,效果好才逐渐推开。”王笃春告诉记者,鲜食玉米计划明年开春后推广种植6000余亩。“一年收两季,我们从田间地头收获玉米后,马上高温杀菌放入冷库,这个过程不能超过3个小时。”王笃春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留鲜食玉米的口感。控制好冷库的温湿度,就可以实现玉米“锁鲜”,保质期可达一年。
在加工车间,一根根金黄鲜亮、籽粒饱满的玉米经过挑选、剥皮、清洗、蒸煮、冷冻等程序后,成为市场“抢手货”。目前,基地每天可加工30万根鲜食玉米,实行订单销售,市场十分火爆,相比种植普通玉米,鲜食玉米每亩地预计年增收300多元。
“康乃馨”盛开致富花
沿马颊河堤顶路来到锅培口村种植基地,一排排种植大棚颇为壮观,大棚内一株株康乃馨长势正旺。
基地共有25个大棚,每年供应鲜花400多万枝,年利润超80万元。
“大棚里的康乃馨一直都是用河水浇,这样花径比较粗,开的花朵也比较大,并且能达到出口的标准,现在基地里的康乃馨一直供不应求。”王笃春向记者介绍,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等时蔬,为了增加收入,采用花菜轮作,增种了适应这里土质的康乃馨。每年5月到9月种菜,然后种花。棚内的变化让基地有了新活力,每年3月8日的采摘节,游客络绎不绝。一个大棚种菜毛收入四五万元、种花毛收入10万元。
为了发挥中心村带动作用,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今年周围9个村共同参与种植产业,每个村集体投资2万元入股,由锅培口经营,其他村分红。
“幸福食堂”三餐全免费
“顿顿都有肉,不仅吃得好,还能和老伙计们一起聊天拉呱。”锅培口村84岁的王敦凯一日三餐都在村里的幸福食堂吃。在锅培口村,每天有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在幸福食堂免费就餐。
幸福食堂投资近30万元,于今年2月24日正式运营,配有餐厅、透明厨房、棋牌长廊及唱歌观影房等设施。“运营资金都来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集体收益和新风公益基金的捐助。”王笃春介绍,锅培口村探索建立“新风公益项目+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幸福食堂”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幸福食堂是锅培口村以产业兴旺促乡风文明的缩影。
“集体有收入,文艺活动也有了保障。”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牛斗虎”第六代传承人李建财说。“牛斗虎”是流传于培口村一带的民间舞蹈,逢年过节,都会在村里表演。“之前村里没有这么平整的广场让我们演出,现在不仅新修了文化广场,还在旁边建了专门的库房,用来保存演出道具。”除此之外,村里还建起了24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和120平方米的党建活动场所。
2022年起,锅培口村探索了产业分红与新风公益基金协同推进乡风文明机制。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发红包,隆重奖励好婆婆、好媳妇,敲锣打鼓为现役军人家庭送上慰问金……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魅力画卷在锅培口村展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陈锟 通讯员|秦东舸 编辑|陈锟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