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大孙乡:沙土地上果蔬飘香

2025-07-23 19:42   德州日报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沙土地的大西瓜,起沙又保甜……”7月3日,走在乐陵市大孙乡张苏官庄村里主道上,叫卖声不绝于耳,200多米的路上有五六个西瓜摊。

沿着乡间道路驱车前行,映入眼帘的,或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果林,或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瓜果园,处处一派生机勃勃。近年来,大孙乡立足当地沙土地透气性强、昼夜温差大的独特自然条件,科学筛选并引进适合沙性土壤生长的优质粮油瓜果品种,突破了“沙土窝种啥啥不行”的难题,将曾经贫瘠的沙土地打造成了四季果蔬飘香的“聚宝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孙采摘园的桑葚、黄杏采摘热刚过,随之热销的是西瓜。韩杰是大孙乡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大户,在西瓜大量成熟上市的旺季,她每天都忙碌而充实。

“我们这边是沙土地,种出来的瓜特别好吃,在市场上也好卖,总共种了16亩地,今年收成还不错,一亩地收3000公斤西瓜,收入9万元左右。计划明年再种150亩。”韩杰说。

随着特色种植业的蓬勃兴起,和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大孙乡的生态文旅“采摘经济”也正蓬勃兴起。每逢周末,大孙乡生态采摘园附近的乡村道路上,私家车绵延排列,德州、河北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穿梭于果园林间,亲手采摘新鲜水果,尽情享受田园采摘的乐趣。

河北游客吴东芹带孩子采摘了10斤桃子:“在这玩得非常开心,孩子享受到采摘的快乐,还能品尝美味的桃子,体验乡村的生活,我们感觉这一趟很值得。”

大孙乡苏官庄桃子种植户张连周接过话茬:“以前种地不怎么长东西,都是一些沙土地,我家全改种桃树了,现在一亩能收入七八千块钱,日子越过越好了。”

日子越过越好的不止张连周。在孙白玉村,53岁的朴延辉和丈夫李清水承包了70多亩地,种了30亩西瓜、10多亩苹果、10多亩土豆,剩下的土地种了些芦笋,搞起了金蝉养殖,养了几百只鸡。

“这是红富士,那边是维纳斯,今年套了15万个袋,比往年收成都要好。”朴延辉指着挂满枝头的苹果说。

种植的果树占地多,但产值远远赶不上金蝉养殖。在金蝉养殖棚,一捆捆树枝挂满木制横梁,树枝是金蝉宝宝的家,树枝下方的布兜就是它们的“温床”,一粒粒毫米大小的蝉宝宝正在上面嬉戏玩耍。

“1克金蝉幼虫能卖到60元,一年能创收三四十万元呢!”朴延辉用手机灯光照着一片幼虫说,现在她有了固定的客源,销路根本不愁。当地党委政府经常组织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她跟着去过淄博、曹县、潍坊等地,学习如何发展果蔬种植和金蝉养殖。

“当地政府的帮扶还有很多,领导干部经常来我这指导工作,提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乡党委书记张天军建议我搞金蝉采摘,人大主席王智玉建议我发展乡村体验游,他们还在乐小旅上帮我发布广告,不少网友看到后前来体验。”朴延辉介绍,前两天,从乐陵市区来了一家4口人,抓了40只金蝉,还体验了收土豆、掰芦笋、采摘马齿苋等项目,玩得不亦乐乎。

在自身富裕的情况下,朴延辉并未忘了乡亲们,养金蝉需要树枝,她常常以高出市场价一毛钱的价格收购村民送来的树枝,有一对老人靠送树枝去年挣了2万多元。朴延辉家去年收了100万元的树枝,带动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大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贾晓东表示,他们将继续深挖沙土地的资源潜力,引进更多的优质品种,延伸水果产业链。同时,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鲜、冬康养”的四季有果、全年可游的特色农文旅品牌,让沙土地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的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郑天琪

编辑|胥爱珍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