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一方清凉 送给高温下的劳动者

2025-07-31 19:43  

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国,高温红色预警接连发布。在禹城,当城市在酷暑中略显慵懒,总有一群身影在烈日下奔忙:他们是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用汗水换取订单的准时送达;是脚手架上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是凌晨清扫的环卫工人,用扫帚守护街道整洁;是高温车间里的产业工人,与滚烫的钢铁共舞……

他们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而这份坚守,总能遇见温暖回响:工会驿站里的绿豆汤、错峰施工的人文关怀、商家递来的冰镇水、顾客一句“不急”的体谅……点滴善意汇聚成高温下的清凉长河。

本报特推出专题报道,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近这些高温下的奋斗者,记录他们的辛劳与坚守,也见证那些流淌在街巷工地间的关怀与敬意。

“工会清凉屋”搭进车间

7月28日上午9点,通裕重工锻压厂的车间里,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技术副厂长孙朝峰手持对讲机下达指令:“6号炉钢锭出炉,锻造组做好准备。”随着保温炉巨大的钢铁门缓缓打开,一股热浪裹挟着金属气息扑面而来——经高温加热至1250℃的钢锭,像一块烧红的烙铁从炉中“吐”出。

出炉后,钢锭沿轨道转运至12000吨自由锻压机东侧,操作机精准钳住通红的钢锭,稳稳送向压机底座。“钢锭锻造前需经16至35小时保温,尺寸越大保温时间越长,以确保锻造性能稳定。”孙朝峰说。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裕重工是大型MW 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球墨铸铁管模具生产企业。其中,锻压厂承担着大型自由锻件的核心加工任务,产品包括风电主轴、大型汽轮机和发电机转子轴、曲轴、大型船轴等,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高端装备等领域。

“在锻件锻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外形尺寸进行检测,这也是车间内距离‘热源’最近的工种。”今年39岁的张德勇是禹城本地人,对大型锻件进行现场检测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只见他手持卡钳,在距离锻件不足半米处,仔细测量其长度和直径。按照要求,每五六分钟就要检测一次,锻压一件成品锻件需经过20余次测量。“一靠近就像被火烤,汗刚出来就蒸发了。”自2015年入职以来,张德勇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0年。

锻压厂现有职工274人,年龄在22岁至55岁之间,涵盖锻造操作工、技术员、设备维护工等工种。受锻件高温影响,车间常态温度在50℃以上,夏季峰值可达60℃。

“大家伙歇会儿,喝碗凉的解解暑。”伴随着一声吆喝,一辆小推车进入车间,锻压车间设备管理员路宪杰拿着一个大勺子,开始为车间工人盛绿豆汤。“每天准时发放,无限量供应。”路宪杰笑着说。

此外,为改善职工工作条件,通裕重工在多个高温车间打造了“工会清凉屋”。屋内不仅配备了空调,还免费提供西瓜、冷饮、冰棍等物资,让职工在工作间隙能够得到充分休整。“有了这个清凉屋,累了热了进来歇一会儿,感觉浑身都舒爽了。”工人赵立华说。

“针对高温岗位的工人,除按时发放高温补贴外,公司工会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送清凉’活动,为工人配备防暑茶、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物品,满足工人防暑降温需求。”通裕重工工会副主席李敏说。

酷暑追单中的片刻清凉

7月18日上午10点30分,禹城市区的气温已升至35℃,在禹王市场门口,记者见到了38岁的美团女骑手刘新波,此时的她已经完成了5单配送。

刘新波从事外卖行业已经4年,是禹城市为数不多的女骑手之一。“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说女人跑外卖太辛苦。”她边等餐边跟记者说,手里不停地刷新着订单页面,“现在每个月能挣七八千,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熟食店的老板把打包好的外卖递出来,并额外塞给她一瓶冰镇酸梅汤:“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路上喝。”这是附近商家对她的照顾——熟悉的老板们都知道,这个女骑手夏天特别能出汗。

“一会儿是用餐高峰期,你带着这身装备跟我跑单,可得吃点苦了,我给你置办一下。”见记者带着相机和采访本,她从电动车储物箱里翻出冰袖和防晒口罩。全副武装后,我们一同赶往金球华地小区送餐。

送完这单走出小区时,手机提示她有新的订单——附近写字楼的咖啡单。“这栋楼的电梯最难等,高峰期得提前十分钟排队。”她熟门熟路地拐进写字楼侧门的骑手专用通道,这里是街道和社区协调物业专门开辟的,过去骑手只能跟顾客一起挤主电梯,遇上满员常常耽误配送。

在咖啡店等餐时,记者注意到柜台旁的架子上,整齐码着十几个贴了“骑手专用” 的纸杯,旁边还有正在运行的冰块机。“现在好多商家设了骑手驿站,这多亏了政府对我们外卖行业的支持。”刘新波感慨道。

去年以来,我市在14个社区开展“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聚焦网约配送员“进门难、找路难、休憩难”等问题,广泛开展暖“新”行动,将外卖骑手信息录入小区门禁系统,并为外卖骑手提供歇脚、纳凉、充气、饮水等服务。同时,引导网约配送员融入基层治理,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短暂的休整后,午间高峰如期而至。刘新波的手机像不停歇的蜂鸣器,订单提示音接连不断:麻辣烫、凉面、冰镇啤酒……她骑着电动车在车流中穿梭,汗水顺着安全帽系带往下淌。这时,记者也体会到她口中的“吃点苦”,高温下T恤已经湿透,冰袖被汗水浸得贴在胳膊上,像层黏腻的保鲜膜。

下午1点30分,刘新波结束了中午的送餐工作,看着系统后台的信息显示,2小时的紧锣密鼓,她完成了15单配送,骑行43公里。看着自己的“战绩”,她满心欢喜地退出了系统。

环卫工避暑有驿站

7月25日凌晨4点,禹王街的路灯透着昏黄,69岁的杨付道已踩着三轮车出现在路口。车斗里装着扫帚、铁锨和两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他从车座下摸出半瓶温水抿了一口。“天越热越得早出来,不然太阳一晒,垃圾味太熏人。”杨付道笑着说。

此时的禹王路静得能听见虫鸣,偶尔有夜班出租车呼啸而过,车灯照亮杨付道汗津津的脸颊。他负责的区域是从德州职业科技学院南门向东两公里两侧的道路,仅人行道两侧的商铺就有40余家。“夏天最难清的是夜市摊留下的油污,得用碱水一遍遍刷。”不到1小时,他已经装满了第一袋垃圾,三轮车把手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外温度26℃,但他橙色工装的后背已洇出深色汗渍。

清晨6点,早餐店的炊烟在街角升起,杨付道把三轮车停在路边,从车斗里拿出搪瓷饭盒——老伴准备的小米粥和咸菜,他就着街边的石墩子快速扒拉着。“以前想找个阴凉地歇脚都难,只能蹲在公交站牌后。” 他指着不远处的公交站台说,“现在不用喽,前面就有工会驿站。”

上午8点30分,阳光逐渐变得灼热,杨付道推着满载垃圾的三轮车来到禹王街中段的工会驿站。这个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几张椅子,墙角放着饮水机,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24℃。已经有3位环卫工人坐在里面休息,61岁的杨绪珍正用驿站提供的微波炉加热早餐。

“老杨,今早煮的绿豆汤特别甜,你快盛一碗。”说话的是驿站管理员刘俊霞,也是禹泺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区域负责人,此刻她正忙着往冰箱里补充矿泉水。她指着墙角的医药箱说:“里面的藿香正气水、风油精都是工会定期补给的。”

歇脚的间隙,几个老人聊起了工作的变化。“以前夏天避暑只能找树荫或者去站牌下,现在好了,多走几步路,直接来驿站歇着,有空调有热水,工会工作人员还时不时来给送西瓜。”杨付道感慨道。“可不是嘛,中午吃饭直接在驿站吃,还能睡一觉。”杨绪珍附和道。

近年来,禹城市总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打造的暖心驿站成了户外工作者的“户外小家”。驿站里桌椅、饮水机、微波炉、医药箱、休息椅、充电宝、免费Wi-Fi、雨伞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24小时为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热饭就餐、歇脚取暖、临时休息等基础服务,满足户外劳动者的日常需求,让更多的劳动者走进驿站,让驿站真正成为城市“暖心港湾”。

建筑工错峰施工保进度

7月19日清晨6点,清河瑞景项目工地的塔吊已经开始转动,38岁的张希忠带着工具走进施工现场。他脚下的劳保鞋有1厘米厚的隔热层,但刚踏上工地的钢板,还是能感觉到一股热浪从脚底往上窜。“昨天下午这钢板能煎鸡蛋,现在摸着倒还行。”他跟旁边的工友打趣道。

这个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项目,目前正处于主体施工阶段。张希忠所在的钢筋班组负责3、4号楼的钢筋绑扎,每天要处理近3吨钢筋。“夏天钢筋最烫手,早上这时候温度正好干活。”他拿起一根直径20毫米的螺纹钢固定在模板上。

项目部技术员王枫文拿着喇叭在各个楼栋间巡查:“各组注意,今天最高温38℃,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停工,大家抓紧早上的时间。”伴随着喊声落下,张希忠的微信里也收到了通知,作为班组长,他立即将通知转发至班组群内。“从入夏以来,我们就实行了错时施工,只要是高温预警的天气,我们就从中午12点下班提前至10点或者11点,下午上班时间也根据气温随时调整。”张希忠解释道。

不一会儿,工地的移动喷淋系统开始工作,细密的水雾笼罩着整个施工区域,空气里满是湿润气息。张希忠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感慨:“以前哪有这待遇,光靠自己带水根本不够,两壶水撑一天。” 他指的是项目今年新增的防暑措施:除了移动喷淋,每栋楼下都装了工业风扇,茶水亭24小时供应防暑饮品,医务室医生每天两次到现场巡诊。

上午7点,太阳升高了些,张希忠开始绑扎梁筋。他跪在钢筋架上,双手不停地穿梭在纵横交错的钢筋之间,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在模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9点30分,温度逐渐升高,张希忠开始处理最费力的工作——吊装钢筋。他站在操作平台上,指挥着塔吊将一捆重约2吨的钢筋吊到指定位置。阳光直射在他身上,皮肤被晒得发红,他却浑然不觉,眼睛紧盯着晃动的钢筋捆。

趁着塔吊运输的间隙,他从口袋里摸出盐汽水喝了一口,这是班组给准备的防暑饮品。随后拿出两升容量的空水壶,走向茶水亭。不远处的茶水亭里,保温桶冒着热气,那是项目部刚送来的绿豆汤。

上午11点整,停工哨声准时响起。张希忠放下扳手和钢丝,走向生活区。路上,工人陆续从施工区域走出,大家的衣服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但脸上没多少疲惫——毕竟,接下来有 4 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晓楠 通讯员|梁民 夏爽 唐志群 张伟靖
编辑|孙芷琪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