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全力推进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 产教融合迸发新动能

2025-08-28 20:18  

8月21日,在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骨干技师昝长群正仔细核对产品尺寸。不久前,他带领团队高效完成紧急订单,从测量到交付全程把控,用过硬技术赢得企业认可。“从理论到实操,在学校每一步都很扎实,让自己快速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这位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毕业生,不仅实现毕业即上岗,更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他的成长,正是禹城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并熟悉工艺流程

在职业学校,由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 “双师团队”联合培养行业能手;在装备制造产业园,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每年为企业稳定输送技术工人……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从教学到生产的高度统一,禹城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关键抓手,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与就业衔接、教学与产业相融的发展路径,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升级、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教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项目教学 | “理论与实践反复切换,理解更深刻”

8月22日,在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京东实训室里,2023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卫雪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只要15分钟,一口就吃到重庆味!”她娴熟地展示着火锅底料,自信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实训老师。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初次面对镜头的她还手足无措。这样的蜕变,正是学校“项目教学”带来的惊喜。“在校期间不仅学到了专业实战技能,更深入理解了企业需求,理论与实践反复切换,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李卫雪深有感触地说。

何为“项目教学”?

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程静静给出了生动诠释: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把企业项目搬进课堂,让企业专家走上讲台,确保学生学到的就是将来工作要用的。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要让学生最大程度接受实训,把真实工作场景搬到实训室,让学生操作实践、反复训练。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又让学生获得了宝贵实战经验。”程静静表示。

走进该校京东电商产业学院,处处能感受到产教融合的活力。自2019年与京东合作以来,学校不仅建起了仿真实训室,更在2022年将京东真实业务线引入校园。企业派驻业务经理常驻学校,与教师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形成了“校内培养为主,校外实践为辅”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生的课堂作业就是企业的真实产品;实训车间的操作工位就是未来工作的岗位缩影。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就像正式员工一样工作,既能提升技能又能获得补贴。”京东集团产教融合校区经理王传旭介绍。作为企业导师,他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师团队”,将直播销售的一线经验带入课堂。

得益于企业与学校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担项目创新模式,更多的“李卫雪”正在产教融合的春风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目前,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已与1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在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多个专业领域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暑假期间,很多同学都在企业实训,学开网店、做直播。”结束一天实训的李卫雪,正认真复盘着直播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个怀揣创业梦想的姑娘笑着说:“现在,离自己的网店老板梦越来越近了。”

订单培养 | “ 知识向产能高校转化,企业人才有支撑”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8月16日,在山东瑞亿高铁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新入职员工李福全正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从校园课堂到企业产线,毕业两个月上手关键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跨越的背后,正是订单培养模式发挥的关键作用。”

“来了就能独立操作核心设备,比传统招聘的员工上手快太多了!”山东瑞亿高铁集团副总经理焦吉堂看着学生们娴熟的技术操作,难掩欣喜之情。他坦言,这些订单班学生不只是专业技能过硬,更对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这正是企业与学校这场“双向奔赴”结出的亮眼果实。

去年,山东瑞亿高铁集团新工厂建成投产后,急需大量熟练工人。“新工厂投产后,订单量激增,可合适的工人从哪儿找?那段时间,招工难题让我愁得睡不着觉。”焦吉堂回忆道。

正当企业愁眉不展时,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正持续跟踪区域内智能制造类人才需求动态,企业的现实困境很快进入了学校的关注范围。受学校邀请,焦吉堂走进职教中心,参观了多个实训基地——先进的设备、学生专注操作的身影,让他眼前一亮。经过多轮深入调研与协商,企业明确了产业链上的岗位需求,学校则积极调整实训课程设置,校企间的“人才订单”就此敲定。

学生在企业师傅带领下进行机械零部件装调测试


“真订单、真项目、真岗位。”程静静点出了订单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始终跟着企业岗位走,日常教学与生产一线深度融合。一年级打牢基础,二年级嵌入项目,五年贯穿的‘交替实训’让技能在生产线上扎根。同时,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入校讲解技术标准,专业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程静静介绍道。

在焦吉堂看来,订单培养模式的成效,体现在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中。对学生来说,有了稳定的实习实训机会与就业保障;对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丰富了教学体系,让更多学生拥有实践机会;对企业来讲,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方位匹配自身需求,获得了稳定的人才供给。

“这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实现知识向产能的高效转化,更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焦吉堂说,“如今,我们每年计划招录约 30名订单班的学生。”

在禹城,订单培养模式并非个例。当地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办学导向,深化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前,已经建成校企实训基地10个,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携手,共同培育行业优秀人才。

产教互促 | “优化服务,将职教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各项政策都差不多,你们禹城的优势在哪里?” 去年,一家新能源制造企业与德州高新区洽谈投资合作时,企业代表的提问直截了当。

“我们每年为企业精准输送技能人才,有力为企业提供用工需求,快速实现建成即投产。”德州高新区总经济师、经济科技发展部部长纪战军从容回应 。

话音刚落,企业代表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当场拍板决定落户建厂。这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折射出禹城将职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深层逻辑:人才活水正成为招商引资的硬核底气。

“人才优势是地方资源禀赋中最具活力的变量。” 纪战军深有感触,“我们始终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构建政校企联动的生态闭环。”

如今,这个“重要变量”已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禹城,生物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当先进制造业邂逅优质职教资源,“产业 +教育”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惊人的乘数效应。

不久前,德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教联合体在禹城正式成立,以“共建、共育、共享、共赢”为遵循,锚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整合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等各方资源,全力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生态,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让联合体内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向纵深挺进 。

学生在实践基地实操机器人

一直以来,禹城着力破解“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一系列难题,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人才成长等重点环节,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全力支持学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以更足的力度、更多的支持、更实的举措,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并肩前行、深度融合。如今,26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深度合作企业落地生根,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我们把联合体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致力打造‘把车间搬进校园、把课堂设在生产线’的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互嵌。”纪战军表示,将继续优化政策、做好服务,把职教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

记者手记:产教融合,一头连着校园里的理论学习,一头系着产业中的创新实践,是激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钥匙”。禹城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政府积极作为、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过去,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现象在不少地方普遍存在。学校渴望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却因缺乏有效渠道而无从下手;企业求贤若渴,迫切需要契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型人才。面对这一难题,禹城聚焦痛点、精准发力,全力构建校企交流互动平台,持续完善互促共进机制,成功推动校企合作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场景,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生根。

如今,在禹城,课堂与车间的距离不断拉近,“零距离”对接成为常态。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登上讲台,将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学校教师深入工厂了解产业实际需求,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这些务实举措,有效化解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后顾之忧,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学生得机会”的多赢局面。

产教融合,关键在“融”,核心在“合”。禹城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整合,打破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当产教融合的效能充分释放,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激活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金刚 路龙帅
通讯员|庞占英 张伟靖 王盼盼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