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车祸现场亮明“红十字救护员”身份救援,用专业与勇气一次次托举生命;
10余年公益之路,他步履坚定,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长期会员815人,带动2000余人投身善行;
……
8月27日,他被评为“中国好人”,他就是用行动践行“做黑暗里一束微光”的孙志勇。
“我想做黑暗里的一束微光”
初见孙志勇时,他正俯身给孩子们讲解急救知识——个头不高,皮肤透着日晒的黝黑,一笑起来带着几分憨厚,格外亲切。今年52岁的他,身兼两职:既是禹城的一名保险销售员,也是当地阳光志愿者服务中心会长。
他的公益初心,始于2014年底百度贴吧里的一则求助帖:禹城市人民医院26岁的白血病患者小帅,父母倾尽所有为其治病,妻子不堪重负携幼孩不告而别,绝望中他自杀未遂,如何帮他重获信心?
这则求助帖,让孙志勇的心一下子揪紧:“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得拉他一把。”
次日,他约上几位好友赶往医院,将凑出的1300元钱递到小帅母亲手中。此后,他常去病房开导,陪着小帅对抗病魔。1个多月后,小帅还是走了,但告别仪式上,老人攥着孙志勇的手含泪道谢:“谢谢你,他走时带着希望。”
这句话让爱心的种子萌发。孙志勇立刻在贴吧发帖,倡议组建爱心救助队,上百名网友热情响应,纷纷留言愿意加入。正当他满心憧憬,准备大展拳脚时,现实却泼来冷水——首次线下活动,仅5人如约而至。
“说不失望是假的,但我坚信这件事能做下去。”失落没有淹没孙志勇的初心,2015年初,他牵头成立阳光社团,给队员们定了一个小目标——做力所能及的事,走稳每一步,总能把路走宽。
最初,这支小而精的爱心队伍,将帮扶重心放在“一老一小”上。其中,房寺镇孤寡老人蔚庭喜,是孙志勇最难忘的牵挂。
2015年3月,他们第一次踏进老人家门:60多岁的蔚庭喜视力模糊、腿脚不便,老屋里冷冷清清。可每次探望离开时,老人总强撑着站起身,一步步挪到门口相送。“我们走出好远,还能看见他站在那儿,像棵守着暖意的老槐树,久久不肯挪步。”孙志勇回忆道。
此后两年,无论寒暑,团队每月都准时上门:擦窗扫地、洗衣晒被,围坐在炕头听老人讲过往,偶尔表演个节目,冷清的屋子渐渐有了暖意。2017年秋,老人安详离世,临终前还念叨着“这群好孩子”。
“做公益不是一阵子,更不是做样子,而是一辈子。”孙志勇坦言,老人的目送与惦念,让他更懂公益的真谛——它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以真心换真心的牵挂。
“救人是责任,也是本能”
“有人遇险,救人是责任,也是本能。”孙志勇的这句话,藏着他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更离不开背后扎实的专业支撑。随着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孙志勇意识到“规范”与“专业”的重要性。2020年12月,禹城市阳光志愿者服务中心正式注册。
他带着志愿者往实处扎:在禹城城区学校门口、菜市场周边的100多个民生点位,投放4000多个免费打气筒,定期维修更换;一到暑期,在小清河、徒骇河沿岸,织起防溺水“安全网”,累计投放救生衣2万余件,巡防2000余次;帮助孤寡老人翻盖维修房屋近10间,为800余户家庭安装声控灯,让爱心照亮城市角落。
而危急时刻的援手,更显专业底色。今年4月22日晚,孙志勇途经禹城市解放路立交桥,路遇厢式货车与轿车相撞。他当即停车,亮明“红十字救护员”身份,一边冷静拨打120、122,一边快速设置警示牌防范二次事故。面对货车油箱脱落、柴油渗漏,轿车车头严重变形的险境,他毫无迟疑,与群众合力救出被困司机,并用毛巾固定包扎其受伤前臂,待救护车到后才悄然离开。这段暖心又专业的救援,被群众拍下传至网上,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真正的‘身边好人’!”
这并非孙志勇首次见义勇为。2023年9月底,一位老人在禹城市西如意巷骑自行车摔倒,头部流血不止,他发现后立刻从车上取来急救包,细心为老人包扎伤口,守候至救护车到来;同年11月,禹城市实验小学南侧,一位老人摔倒致大腿骨折,他驾车路过,当即将老人送至医院……
这些善举的背后,是他主动参加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深耕。“光自己会还不够,团队得一起强。”如今,团队中40余名志愿者也考取了该证书,让善意从“本能”变成“能稳稳托住人的力量”。
“怀着大爱做小事,也是一种成功”
“如果没有能力做大事,那就怀着大爱做小事,这也是一种成功。”面对“中国好人”这一殊荣,孙志勇淡然处之。10余年间,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壮大到长期会员815人,带动2000余人投身善行,服务项目从助老扶幼,拓展至助学、助困、安全宣传等多个领域。
前行路上,孙志勇也曾遭遇冷言冷语。“有人说我‘傻’,把挣的钱捐了;有人说我‘精’,借着做公益谋私利。”妻子也曾劝他:“费力不讨好,何苦呢?”他不是没打过退堂鼓,可每次组织活动,脚还是忍不住往现场迈——“做好事真的会‘上瘾’,开了头就停不下来。”在他看来,爱心是盏永不熄灭的灯,“一旦点燃,不仅能照亮别人,也会温暖身边人”。
这份力量,先暖了家人。曾劝他“歇一歇”的妻子成了“后勤兵”,提前清点探望物资;女儿成了公益“小骨干”,整理档案、拍摄照片,甚至在车祸现场帮忙维持秩序,直言“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这份力量,更在传递中生长。禹城莒镇的王延良,曾是孙志勇资助的贫困生。2017年,在一场爱心义卖活动中,孙志勇第一次见到这个沉默的少年。彼时,王延良的父亲因脑出血失去劳动能力,全家靠母亲打零工过活,孙志勇一资助就是5年,直至他考上大学。如今,王延良已大学毕业,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自己淋过雨,现在有能力了,就想为别人撑把伞。”
从“拉一把”的初心,到“守一辈子”的坚守;从“一个人” 的奔跑,到“一群人”的同行,孙志勇用行动证明:一束微光或许微弱,但只要坚持点亮,终能汇聚成照亮人心的火炬。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彭晓 梁民 庞占英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