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书声萦绕校园,幽幽墨香浸润童心。在夏津县,阅读已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成为滋养师生成长的文化土壤。近年来,该县各幼儿园、中小学以打造“书香校园”为抓手,从环境营造、课程构建、活动创新到家校社协同,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阅读育人路径,让生命在书香中绽放光彩。
环境浸润让阅读触手可及
走进夏津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学楼的楼梯间、走廊、阅览室,处处张贴着“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等富有感染力的标语。各班级精心布置的图书角、校园大厅的专属读书长廊,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亲近阅读。“校长领读”成为每周升旗仪式的亮点,校长亲自荐书、分享阅读意义,带领教师共读《学记》,以榜样力量营造浓厚氛围。
夏津县第七中学则将书香融入校园每个角落。大门内侧镶嵌《劝学》,主路两旁悬挂百姓家训,教学楼廊道展示着学生和家长推荐的读书格言。标准化图书室、阅览室、图书角构成立体阅读网络,让2397名师生随时可与好书相遇。
课程创新让阅读走向深度
阅读不仅是语文课的专利,更走向全科融合。夏津县第三实验小学创新推行“班班共读”序列化阅读模式,每十天一期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持续实践中掌握精读、略读、批注等方法。本学期,该校更将推行“全科阅读”,通过学科主题阅读展、跨学科阅读成果赛,让阅读从单一积累转向沉浸式、探究式学习。
夏津县实验小学的“AI伴读”为传统阅读注入科技活力。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以前孩子读课外书囫囵吞枣,现在有了AI伴读,他会主动停下来思考。”数据显示,引入AI伴读后,该校学生日均阅读时长增加15分钟,阅读打卡率从50%跃升至85%。
活动赋能让阅读生动有趣
“读完《小池》,我要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画面烙在葫芦上!”在宋楼镇中学“书香烙韵”课程上,学生们手持电烙笔,在葫芦上勾勒经典诗句。这门将阅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特色课程,成为“以文载道”的生动实践。
南城镇中心小学的“阅读运动会”和“阅读考级”别具一格。2021年5月,该校成功举办第一届全校学生参与的“阅读运动会”,6月开展首次“阅读考级”,如今正将这些活动做成特色课程,形成独特的书香育人文化。
家园社协同让阅读无处不在
在夏津县第一实验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模式让阅读成为连接家园社的纽带。幼儿园打造“随处可阅”的阅读空间,开展“趣味十足”的阅读活动;家庭通过“家长进园讲绘本故事”等形式让阅读“活”起来;社会层面,联动城市图书馆打造“园外阅读基地”,在社区广场举办“亲子绘本共读会”。
夏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鄃城新苑分园每周通过公众号推送绘本故事,分享阅读资源。走进新华书店、邀请志愿者讲述红色故事等活动,构建起“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共育体系。
书香浸润下,夏津学子茁壮成长。2023年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书香校园”;2023年夏津县南城镇中心中小学入选“山东省第二批书香校园”;2023年夏津县宋楼镇中心小学、田庄乡中心小学等8所乡镇学校入选“德州市书香校园”;2025年夏津县实验小学、胜利希小学等7所学校入选“德州市书香校园建设典型案例”。2021年夏津县第七中学荣获“山东省中华经典诵吟特色学校”称号。2022年夏津县第二实验中学荣获“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称号。2023年夏津县南城中心小学、苏留庄镇中心小学、雷集镇中学入选“德州市中华经典诵读基地”。
如今,夏津县已形成“一校一品”的书香校园格局:第三实验小学的“星火书房”、实验小学的“AI伴读”、宋楼镇中学的“礼墨书承”、南城镇中心的“阅读考级”......各校以书香为笔,描绘着师生成长的美好画卷,为“书香夏津”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敏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